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轉貼 Category

<轉貼>[ 旁觀者效應】

<轉貼>[ 旁觀者效應】學會在危急時,有效尋找旁人協助
重點在最後面
要仔細看完喔!!!
===================================

最近常聽說有女性朋友在公車上遭到性騷擾,勇敢抵抗並大聲呼救,車上的人卻冷眼旁觀,沒人願意上前制伏性騷擾者。

先別急著對這社會感到失望 … 讓我告訴妳為什麼…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
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
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裡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形和反覆的呼救聲,但無人伸出援手,也沒有人及時打電話報警。

直至最後才有一名鄰居打電話給警察,警察在兩分鐘內抵達,但該名女子已氣絕身亡,歹徒也早已駕車逃逸。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
1968年美國紐約兩名心理學家, 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經過一系列研究,對這種冷漠的現象有了詮釋,他們稱它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
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有很大的不同。
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個體會抑制利他 (協助他人)的行為。

有研究證明,當有他人需要幫助時,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會立刻前去幫助對方。

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一個人也知情,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百分之六十二。

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其它四名受試者也聽到時,會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至百分之三十一。

他們認為之所以會有旁觀者效應出現, 主要是當旁觀者出現時,會導致利他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效果。
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
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 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此外也有人解釋為: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 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

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其實在台灣發生旁觀者效應的事件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八掌溪事件了,圍觀的群眾上百名,案發時間也相當長,但最後國人眼睜睜在Live直播下,看到受困的四個人被滅頂。
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民國 91年台北縣板穚市發生的姦殺案。
一位年僅十二歲的未成年少女,被樓下的鄰居誘騙至屋內強行性侵害且勒殺而死。

當時有多位鄰居表示在案發當天下午二點多,有聽到多次女性大聲哭喊的救命聲,甚者還有人看到該少女在四樓的陽台呼救,但在沒有人伸出援手或報警下,最後未成年少女被鄰居姦殺。

我第一次發現旁觀者效應是在我專科一年級的時候,(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個名詞 ..)
有一次我騎機車在路上,碰巧前面有機車發生擦撞。

有一老年人連車帶人跌倒在地,他倒在地上,手轉緊油門手把,車子不斷空轉,引擎聲逐漸震耳欲聾..
當時包括我在內,共四人踩煞車閃避,並停在旁邊看, 恐怖的引擎聲愈來愈大,但我腦袋呈現一片空白。

直到又來一輛機車,兩個18,19歲的少年仔看到,操著台語大斥:「恁是看假的哦?」
然後後座那人便趕緊下車,將老人的手移開油門轉把,並將車牽起來。

那個景象對我的衝擊很大,當時我感到沮喪且反思不解,為什麼沒能立刻反應下車幫忙…
但從此之後,只要在路上看到有人跌倒在地,我總是第一個停下車將人扶起,或許是因為有經驗了 ..
而我還發現,每當我停車下來幫忙時,便會逐漸聚來更多旁觀者的協助..

所以我的結論是,了解了旁觀效應後,我們便可以逆向操作以獲得他人的救援。

也就是說當你在呼救時,千萬別只是大聲嚷嚷, 妳應該趕緊找到週圍最具正義感的對象,(17-25歲的年輕男子最佳,因為血氣方剛,所以不會顧慮太多,往往有求必應)
直接看著他請求他幫忙,這樣所有救援的責任便會落在他一人身上了,(因為大家都會看他是否行動)
只要他一行動,便會刺激其它人一同協助。
這樣受到救援的機率就高的多。

<轉貼>商業周刊-我的3歲教練

本篇文章摘自我的3歲教練:商業周刊第 991 期
作者:方德琳

「帶小孩」,能提升你的領導力,而不是削弱你的競爭力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文●方德琳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你是否曾從育兒經驗得到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篇文章,將挑戰你過去的認知。請先看以下兩個例子,她們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國國務卿,她年輕時,為了照顧三個小孩,專心當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婦。直到三十九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才重返職場。工作二十年後,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她站在白宮著名的橢圓型辦公室內,在總統柯林頓旁,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美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

證據:四份調查報告同一結論 養兒育女有助提升領導能力

另一個女人,是跨國品牌公司Sara Lee現任執行長布蘭達(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樂北美區執行長,但為了養育三個小孩,她也曾離開職場,專心的過了六年家庭主婦生活後,於二○○四年復出。一回到職場,她就躋身《富比世》雜誌全球百位最有權勢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財星》雜誌權勢女性榜上的人物,寶僑(P&G)全球嬰兒產品部總裁黛比(Deb Henretta)認為,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你不能說我是『儘管為人父母,但還能夠成為傑出的經理人』,而應該說『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過去,養兒育女,讓身為父母的經理人,尤其是女性焦頭爛額,在事業與家庭兩邊掙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發生,歐布萊特、布蘭達、黛比,將不再是特例。

這個新現象,背後有四份最新報告的支撐。

二○○○年與二○○二年,兩份美國田野調查,共針對一百二十位高學歷的高階女性主管進行研究後發現:「為人父母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有助於她們的職場表現,讓她們得到更高的成就。」(編按:報告來源分別是衛斯理學院女性研究中心〔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北卡羅萊納州葛林斯堡創意領導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緊接著,二○○五年,一份四萬人次的問卷調查更顯示: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也使得他們比較喜歡追隨有小孩的女性主管。這份報告來自美國女性職涯成長團體WorldWit。

最具體的一份報告,作者則為曾經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紐約時報前記者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訪談CNBC電視台的總裁暨執行長等一百多位專業表現傑出的父母後,歸納出育兒跟領導的共通技巧包括: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際溝通技巧;二、激發學習成長潛能的技巧;三、以身作則,表現類似誠信、正直這種道德勇氣的特質等。

在這一百多位高階受訪者中,多數都同意,育兒經驗跟領導技巧有密切關聯。因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養兒育女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理人,一定可從中提升領導能力,因此,「領導從家庭開始」。

時代雜誌集團董事長安.摩爾(Ann Moore)如是說:「當你需要領導別人,當你需要組織團隊的時候,或許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那套。」

然而,美國的情況如此,台灣的經理人呢?

針對此議題,《商業周刊》對國內十四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Google台灣區總經理張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等人。

在「你在育兒經驗上得到的啟發,是否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問題中,雖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經交叉比對後,則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年輕的經理人比年長一代(五十歲以上),較容易從育兒上得到啟發。

落差:年輕人較年長者易從中學習 台灣人的體驗認知不如美國人

這份調查點出了台灣經理人的育兒狀況:

一、年長的經理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普遍缺席,他們對問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記不得,」或者間接表示「親子關係沒有很好」。

二、年輕一代的經理人,更重視小孩的養育,關心小孩的競爭力。但他們的育兒類型又分為兩種,一種只花時間,卻沒有用心,因此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得到回饋;另一種父母,他們花了時間、心思陪伴小孩,卻苦無對的方法。

擁有兩個小孩的明基電通台灣區總經理洪漢青,就是一例。他說,由於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養方式就是溺愛他們。」直到後來,當他要小孩遵守規範,卻發現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領導跟管理。

簡單來說,從育兒學領導的概念,在美國等先進國家成為最新趨勢,在台灣,卻還未被認同,就算有認同者,也很難做到。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點出箇中原因–過去一代以權威教養小孩,而年輕父母雖然知道要用愛來教小孩,教養的知識與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從育兒當中得到有用的啟發比例甚低。

然而,事實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當你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在家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個領導訓練場,而且,「你永遠無法從家裡退休」,即使無所作為,也在發揮負向的領導力。

因此,「這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當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領導角色時,這些內在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企業領導力。

那要怎麼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個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是九個小孩的父親,四十七個孫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經歷,總結了一套經營高效能家庭的心法。

典範:活用「領導樹」四種角色 就可帶領家庭、企業成員成長茁壯

他認為,要營造一個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須扮演四種領導角色,他用「家庭領導之樹」來描繪這四種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這是樹根,父母必須決定要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文化後,自己樹立榜樣。

二、輔導支持(mentoring),這是樹成長茁壯的養分。父母要無條件的給予,讓家人感受到無私的愛。

三、規畫(organizing),這是枝幹,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會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會跟時間,家庭結構鬆散,無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價值。

四、教導(teaching),這是枝葉,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犯錯?

柯維說,越是樹的底部越重要,但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在枝葉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書、要誠實……,卻徒勞無功。而家庭領導之樹的經營,與企業領導之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養兒育女的經驗,好好經營家庭之樹,並將這經驗移植到職場上,將可收同等良效。

侯門深似海

我本來很排斥最近日本紀子妃產子舉國歡騰的新聞。
覺得女性的價值蕩然無存(我指的是愛子,弟弟生了,姊姊就失寵)

剛剛看了沙米這一篇:一入侯門深似海,寫得很棒。

面對的是這麼龐大的傳統,果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啊,其實不要說這麼傳統的日本皇室,即便是台灣一般人家庭,老一輩的人也還是擺脫不掉生個兒子跟祖宗交代的壓力。

只期望未來到自己這一代身上,不要再把這樣的壓力轉嫁到下一代身上了。

【轉貼】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龍應台)

【轉貼】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龍應台)
原載於中國時報
引用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08240061+0+0+171204+0,00.html#
(尊重智財權,請優先從上面連結去看吧。我轉貼只是因為一個月後這個連結就會失效了)
==========
我承認我一直在上課,像個小學生一樣在上公民課。這一課的題目就叫「陳水扁」。課文特別令人「拍案驚奇」,但是附在課文後面的測驗題,艱難的程度,超過我的預期。

亂,因為在尋找新標準

我是個目睹過蘇聯帝國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天安門變色,香港七一遊行,又在台灣的威權時代裡寫過「野火集」的人,但是台灣政治的今天,仍然令我瞠目結舌:在我們所經歷過的中華民國史上,誰見過一個總統的家族和親信,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誰聽過身為國家最高象徵的總統府會製作假帳?誰見過一個沒有監察委員、只有冷氣空轉的監察院?誰見過一個對法律如此不知分寸、進退失據的內政部長?誰見過媒體變成一種熱血賁張的「政治運動指揮部」,而司法機關又跟著媒體辦案?誰見過一個總統像七歲騃童一樣,對人民的批評作兇狠負氣狀,說「我不會一味挨打」?誰見過一個反對黨在那樣短的時間內因得權而腐化生蛆?誰見過兩週內有一百萬小市民匯款登記,表達對統治者的憤怒?誰又能想像,當兩萬人露宿總統府廣場時,如何收尾退場?誰又想過台灣竟然可能出一個本土版的尼克森、藤森、盧泰愚和馬可仕?誰又知道,碰到一個本土版的尼克森、藤森、盧泰愚和馬可仕時,人民該怎麼辦?

二○○六年的台灣很「亂」。它的「亂」,我始終認為不是真正的亂──動亂或混亂。台灣是一個新興民主,新興民主的意思就是,在實踐民主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很多重大事情和冒出來的問題,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知道過去的原則和觀念可能都不適用,但是對於新的難題又沒有現成可循的一套新的判斷標準。從外國拿來的,因為歷史條件、文化體質、發展階段差異很大,也不敢直接套用。於是一人一套標準,每一套標準都可能彼此矛盾,眾說紛紜,爭執不斷。

「亂」,其實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在摸索新共識,尋找新價值的過程裡所發出的喧聲。這種「亂」,不過是一個社會從威權到民主必經的歷史過程,我們在練走民主的路。

請把國家還給我們

民主這堂課,有考不完的試題。走到「陳水扁」這一章,黑與白之間,同名為「灰」的層次細密重疊,難以辨認,使我不得不在寫完「今天這一課:品格」這篇「作業」之後,停下來久久沉思。試題一:陳水扁應不應該下台?

代表民進黨的游錫堃說,在一個法治國家裡,當還沒有足夠的司法證據,證明一個總統本人貪瀆時,他不應該被要求下台,因為道德不能取代法律成為標準。這個說法,不能夠由於他的「辯方」身分而被嗤之以鼻,因為這是一個百分之百必須嚴肅辯論的議題。所有主張陳水扁下台的人,都必須針對這個認知提出反駁的理由,才能正當「倒扁」。

我的思索是:法律上,一個未被司法定罪的總統不必辭職,但是如果在政治上,他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不安、政局動盪的根源;如果在誠信的道德上,他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民不齒的對象,如果總統與大多數人民之間的一種相互信任已經解體──百分之十八的低支持率是一份清楚的「信任評估」,那麼,是的,他應該向人民鞠躬道歉,自動請辭。

造成社會不安、政治動盪,他愧對人民託付給他的政治責任;家族墮落、親信腐敗,個人誠信破產,他愧對人民賦予他的道德期許。政治責任和道德期許是無法寫進法律條文的,但是你不能說,凡法律條文不能表達的,就不存在。民主法治強調法律條文的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法律條文只是維持秩序和社會互信的最低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

公民要求陳水扁道歉下台,不是因為他犯了法律上的「罪」,而是因為在事態的發展過程裡,他已經徹底地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沒有信任和尊敬,就不可能有效地指揮團隊,領導國家。民進黨主席拿出最低標準來充當為民主的全部,只顯現出這個政黨從民主理想的高度摔到了哪裡。

我的要求因此和那一百萬個「百元公民」是一致的:陳總統,請把國家還給我們。

有些是非,不容模糊

但是如何讓一個任期未滿的總統下台?罷免的手段失敗了,輿論的壓力不起效用。於是出現試題二:你如何讓他下台?用群眾運動──百萬人「登記」抗議,二十萬人上街遊行,一萬人徹夜靜坐,夜夜堅持,可不可以?

我的思索是:那要看你指的是哪一種「群眾運動」。

如果是合法的,非暴力的遊行、靜坐、示威,它本來就是民主體制內的正規表達方式。只要程序合法,謹守規範,這樣的公民表達和選舉日的排隊投票或者國會內的罷免表決,地位一樣的尊貴,必須得到政府的容忍、警察的保護、社會的尊重。集會遊行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可以是促使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

我不反對見到一百萬人和平地站上街頭,以要求陳水扁下台來表達一種態度,一種價值。人們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站出來,不過是讓自己尚未長大的孩子們知道:有些價值,不容犧牲。有些是非,不容模糊。

但我更希望見到,陳水扁為了「愛台灣」,為了社會的和諧以及他自己的歷史名譽,在人們上街之前提出辭呈。

有選票,為何談坦克車?

然而,如果所謂群眾運動指的是威權時代那種慷慨激昂的、衝破體制的、「人民革命」式的群眾運動來「包圍總統府」或「癱瘓交通」,以「衝突和流血在所不惜」的方式來凸顯所謂「人民力量」,對不起,我反對這樣的「人民力量」。

在獨裁體制下,用激烈的群眾運動方式迫使一個領導人下台,是有絕對正當性的,但是在一個民主機制的設計裡,原來就有一個設定:你選出來的領袖很可能是個狂人怪物或騙子,所以若要半途「刪除」他,可以按「罷免」或「彈劾」。如果這個動作失敗,則要「重新啟動」,在下一輪選舉時,用選票將他「刪除」,丟進「資源回收筒」。如果「罷免」或「彈劾」的按鍵有問題,那麼你就去修理那個按鍵。

既然有這個「刪除」和「重新啟動」的內在機制和設定,「人民革命」式的群眾運動在民主體制裡是沒有一席之地的。

所以,關鍵在於,施明德所領導的「百元運動」,究竟是哪一種呢?

頭腦清醒的施明德宣稱「非暴力」,明顯是希望進行民主定義下的公民實踐。他以半生牢獄換來一世英名,現在又願意冒著一世英名被小頭銳面者抹黑玷污的風險,挺身反對從前的同志,不愧是一個公民抵抗的典範。如果是和平、合法的靜坐示威,那一百萬個捐款報名「反扁」和那決心上廣場靜坐的人們,也是公民社會的實踐者。公民社會的實踐者,我們只怕太少,不怕太多。

可是,對於這樣的分際拿捏,人民是否秋毫分明?影響民意的意見領袖們,又是否戒慎恐懼?

聳動的電視媒體在大肆報導「倒扁」集會的人數如何節節上升時,持續不斷地播放莫斯科紅場和天安門廣場坦克車與人群對峙的聳動畫面,看起來竟像在渲染一種「人民革命」的浪漫美感,似乎在暗示人們要有「正義」激情,要有「勇敢」衝動。而同時,副總統呂秀蓮竟然也以天安門為例,警告即將進場的人們。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八十年代的天安門和紅場,怎麼能夠拿來和今天民主的台灣相提並論?天安門和紅場的抗爭,都是被徹底剝奪了自身權利而走投無路的人民起來反抗集權政體,今天的台灣人手上卻是握著選票的,誰來統治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他明明可以用一張紙來「推翻」一個政府,你為何要談坦克車?法律明明保障了人民集會遊行的自由,你憑什麼以天安門的流血鎮壓來影射警告?

當「刺殺」和「防衛」的流言四起,當拒馬的刀片如何割肉的鏡頭不斷被放大,當「不是你倒下,就是我倒下」的「意志力比賽」被當作一種「決鬥」的語言來使用,我覺得不安。當民進黨完全拋棄了身為執政黨應有的文明規範,開始以文革式的「鬥倒鬥臭鬥爛」的流氓方式來對付施明德,我看見仇恨的「鐵絲網」在陰影中悄悄架設。

劍拔弩張的「決鬥」,不是公民實踐。

激情的「人民革命」,革掉的會是民主。

不能不回答的問題

於是令我頭痛的試題三就出現了:你捐不捐那一百元?

「頭痛」了整整一個禮拜。

我的思索是:不捐。因為拉倒陳水扁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在「陳水扁」這個黑盒子被打開的一刻,像一團黑壓壓、密麻麻的蒼蠅,猛然撲上臉來。這些問題是一個新興民主從來不曾處理過的問題,有些甚至於從來不曾思索過:

問題一,陳水扁總統是透過民主程序產生的。兩年前,六百多萬人投票給他,請他來管治這個國家。那些沒把票投給他的人,本身顯然沒有發揮足夠的力量來避免他的當選。所以陳水扁的上台,必須說,是投票給他的六百多萬人和沒投票給他的六百多萬人的共同選擇。那麼,陳水扁固然耽誤了國家,但是人民自己,什麼時候要開始檢討自己的責任呢?投票給他的人們今天是否承認選擇錯誤?那錯誤選擇背後的思維是什麼?當年不選他的人,是否為了錯的原因?如果不去檢討那個思維,以後豈不是注定會再犯一樣的錯誤──我們不是眼睜睜看見陳水扁家鄉的官田鄉人正在組織清朝模式的「自衛隊」來防禦「外侮」?

問題二,我們的選民,是否充分認識到,手裡這一票,可以帶來如何嚴重的後果?如果因為當初沒這認識,所以我們輕率,或愚昧,那麼我們因自己的輕率或愚昧而被一個難以忍受的無格總統所折磨、所懲罰,是否也正是我們應得的教訓,應付的代價?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是不是正是我們和民主制度定下的契約?

問題三,如果這一次,因為太憤怒了,不願意等到下一次的選舉而採取街頭施壓,是不是以後每一次發現自己選錯了人,我們都得用集會遊行的方式逼總統下台?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耐心等候四年一輪,用選票「刪除」他,又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不等候,直接發起群眾運動?那判斷的標準又是什麼?

問題四,是什麼制度,產生了陳水扁?是什麼制度,給予總統如此大的權力?是什麼制度,縱容了他專權,鼓勵了他墮落?是什麼制度,使得我們發現了一個總統的專權和墮落卻無法使他下台?政黨政治又出了什麼問題,使我們痛心疾首到這個程度又找不到出口?如果產生「陳水扁」這種政治人物的制度,以及維繫這種制度的思維和文化,我們今天不去徹底面對和處理,而只鎖定在「把陳水扁拉下台來」一個單一題目;請問,下一個上台的人,在同一套制度裡玩弄,難道會有不同的嘴臉?

一巴掌打死蒼蠅的痛快

對國家的空轉處境,我們都很憂心;對一個失去理想的執政黨,我們都很失望;對一個無能又無品的總統,我們實在憤怒,但是,愈憤怒就要愈冷靜。在這黑盒子打開、蒼蠅飛出的時刻,「打不打得死臉上的蒼蠅」不該在媒體炒作下變成全國人民發燒注目的「唯一」議題,更不宜把它定位為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瞭解為什麼黑盒子有蒼蠅,舉全國之力去追究蒼蠅藏身之處,徹底清理黑盒子結構本身,才是真正重大的任務。否則,你打死了這一團蒼蠅,黑盒子依舊,下一團正等著出發。

我甚至於擔心,正因為「一巴掌打死臉上蒼蠅」這個急促動作會很痛快,它很容易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感情,集中了舉國的注意力,而「陳水扁」黑盒子的真正問題──結構的、制度的、思維的、文化的,都被推到邊緣。制度的檢討、機制的改造、人民本身民主素養的深化等等,在尋找宣洩的憤怒情緒中,都會被認為是高調、空談、緩不濟急,而被遺忘。然後,有一天,唉,我們又從頭開始。

越憤怒,越冷靜

我選擇用「不捐一百元」,作為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最該被「決鬥」的對象,不是這個任期不到二十個月、威望不到膝蓋高的總統,而是培養了他這種人物而且容許他苟延殘喘的整套制度以及制度背後的人民自己腦裡的文化思維。

「打倒」一個人,只需要熱情和憤怒;革新制度、提升文化,抽絲剝繭地釐清問題所在,看準了問題下手,需要的卻是極度、極度的冷靜,深刻的思辨能力,長程的眼光,宏大的器識,鍥而不捨的精神。

這真是一堂艱難的課。

二○○六、八、廿三台北

<轉貼>泰航班機上的皇家禮儀

二號姊姊剛從丹麥出公差回來。很興奮的打電話來講了這個故事:

泰航班機上的皇家禮儀  (這篇是二號姊夫寫的)

二號姊姊在電話中講的口沫橫飛超精彩的,好好笑。尤其是座艙長用爬的那一段,更是超精彩。

君主制國家人民對皇室尊重的程度,還真的是我們這種民主國家難以想像的。

轉貼新聞:<方外看紅塵> 我不是小流氓

<方外看紅塵> 我不是小流氓

聖嚴法師

問:每天都有情殺、家庭暴力案件發生,有些人覺得,電視新聞快要成為「不適合兒童觀賞」的節目了,因為充滿太多暴力。新聞反映社會,是社會太過暴力,要如何才能消弭呢?

答:我小時候喜歡看「水滸傳」,當時有人這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裡有奸詐陰謀,老人看了三國,心情不寧;少年人看了水滸,動不動就打,成了兇狠好鬥。但實情不一定是如此。比如,我看水滸,但我後來做和尚,並沒有成了綠林好漢。

現在的電視新聞,報導的打打殺殺,小孩子是可能模仿的。我也看到一群小孩,拿著假手槍相互比著,砰砰砰,扮演警察與強盜,這大概也是從電視上學來的。可是,演警察的小孩,長大了不見得會變成警察;扮演強盜的,以後不見得就會變壞。

繼續閱讀

<轉貼>李安:文化是一場鬥爭,贏的人寫。

文化是一場鬥爭,贏的人寫
我們這一代,對到文革那一代,我們被教育,他們被摧殘,我們有優勢;但現在反過來了,他們被教育,你們被摧殘,所以你們要小心。
受到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在退步,我們把在華人世界中的強項給丟掉了,我常覺得,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節錄自:2006.05.04  中國時報 文化在退步 李安: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附錄:
全文如下:
暌違7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昨天上午返回母校台藝大,與學弟妹們面對面座談,受到全校數百師生英雄式的熱烈歡迎。學生們放鞭炮、敲鑼打鼓,追著李安要簽名、拍照,場面極為熱鬧。李安昨天帶著奧斯卡小金人與師生分享榮耀,校長黃光男打趣說:「感謝李安把奧斯卡捐給學校!」嚇得李安趕緊說:「沒有捐啦!只是讓大家看一看!」引來全場鬨堂大笑。
為一睹李安風采,台藝大演講廳一早就被擠爆,校方還以視訊方式另外開了兩個廳,足見李安的超人氣。黃光男表示,為感謝李安為校爭光,台藝大將頒贈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給李安;語畢,他還轉頭問李安說:「這次沒有婉拒吧?」而先前婉拒傑出校友獎的李安,則以微笑代表接受。座談會後,中午李安與昔日師長們餐敘,席間得知一位熟識的老教官路汝順身體不適,下午還主動前往他家中探視,不忘本的真誠人情味,令人動容。

上午李安的座談會,由傳播學院院長朱全斌、電影系系主任曾壯祥主持,在主持人兩次提問開場後,現場學生發問熱烈(僅以甲乙丙丁戊代名)。有關精采內容,現摘要於后:

長達37年的幼稚期

主持人問:這次返回母校,是否會近校情怯?

李安(後簡稱李):近校情怯是有的,第一是人會很多(笑),第2個是學校代表純真年代,像我這個年紀,面對純真,又害怕又想觸摸,就像是「斷背山」、「青冥劍」一樣。儘管我的純真、幼稚期非常長,一直到37歲我才賺到錢(笑)。

在校時混得有意義

主持人問:這次回來,最想跟學弟妹們說什麼?

李:保持純真,耐心的接受學校的養成訓練,不要焦急,被名利薰心,因為出了社會之後,什麼都變得有目的。這段日子是非常寶貴的,好好享受你們的青春,我常說,以前都在藝專(台藝大的前身)混日子,但這個「混」是很有意義的;我考試不太好,但對排戲、聽課都認真,渴望得到藝術和心靈的啟發,這些對未來,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成名後仍要壓抑

學生甲問:成名後,很多人要巴結,很煩吧?

李:(笑)就是耐心一點嘍。要壓抑,不要人家笑臉迎人,你還要那樣(翻臉狀)。基本上,人家都是善意的。以前,我的個性比較鄉愿,因為家教的關係吧,但我老婆個性很衝,現在受到她的影響,有時候我也會講得比較直接,雖然這樣子比較容易得罪人,但長遠來看,可省下一些麻煩。有人說,這叫HIGH CLASSPROBLEM;聽說有次曾志偉跟一個導演在吃飯時,被香港黑道打一頓、架走去拍戲,那位沒有名氣的小導演還說「拜託打我」呢!

專心拍片是最大貢獻

學生乙問:學長您可否回來學校指導我們拍片?

李:你又給我壓力了(笑)!能拍片,不一定會教。我最大的貢獻,就是專心拍片,你看我的電影,收穫反而更多。我真的不太會教,以前我也教過,當時6組人中,最不聽我的就是陳玉勳(「熱帶魚」導演),結果他後來卻拍得最好!

學生丙問:中天「全民大悶鍋」有人模仿你,是否會介意?

李安(後簡稱李):ANG LEE兩個字,已經被人在網域註冊,我都不能用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是透明人,出入有隱私、自由,但既然是公眾人物,就要甘願一點。聽說模仿我的,好像也是學弟(邰智源)?那是他的工作。以前「斷背山」正熱時,打開美國電視,沒5分鐘沒「斷背山」,有人說,就是大家笑話聽煩了,才拿不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笑)

學生丁問:「斷背山」有衛道人士抵制,大陸也有人批評「臥虎藏龍」是拍給外國人看的,面對外界這些批評,你如何堅持走下去?
李:堅持是一種本能,我這個人比較能受氣,君子報仇三年不晚,3年後拍部電影讓他閉嘴就是。人是不可能取悅所有人的,「斷」片有衛道人士批評,開明人士卻認為我不夠開明!重要的是,我要拍我想拍的東西。至於「臥」片,那是外行人批評內行人,武俠片是從港台出來的,我比大陸人懂,無論他們是把我看成龍的傳人,或是封建餘孽也好,但我終究改變了老美對中國的印象,我讓人飛起來了。破壞中國文化最厲害的,就是中國人,我寧願拍給美國人看。
不過,大陸市場這一塊以後會起來,你們應該多做準備。文化是一場鬥爭,贏的人寫。我們這一代,對到文革那一代,我們被教育,他們被摧殘,我們有優勢;但現在反過來了,他們被教育,你們被摧殘,所以你們要小心。受到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在退步,我們把在華人世界中的強項給丟掉了,我常覺得,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學生戊問:你和吳宇森是唯二成功打入好萊塢的亞洲導演,你還看好哪些亞洲導演能得到奧斯卡獎?

李:誰還會得獎?我不曉得。人生有很多目的,拿到奧斯卡,並非唯一的目的,只是我比較幸運,可以拿奧斯卡招搖(笑)。

<轉貼新聞>直昇機父母 繞子女猛轉

直昇機父母 繞子女猛轉

編譯徐秀蘭/綜合報導

美國有一群過份保護和關愛子女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他們對子女的過度關心,過去經常把校園輔導和入學人員搞得精疲力竭,現在他們則轉而「盤旋」在子女的上班地點,打探他們的工作環境,成為一股新趨勢。

「直昇機父母」據信是在1990年代早期,由學校老師所創出的名詞,形容這些父母不斷盤旋在子女四周,關心他們的一舉一動。

報導指出,包括奇異電子和波音公司的經理都接到家長來電,要求他們雇用自己20多歲的子女。有些求職者收到聘書後,還會延緩回覆,跑回家先跟父母商量,誇張的是,有時家長還打電話給雇用經理,抗議薪酬福利,並要求重新談待遇。

舊金山企業租車公司經理黛伯拉‧達提里歐去年對一名求職者面試時,驚訝地看到應試的年輕女孩帶著父親同行。這父親在女兒面試時坐在大廳,說他有興趣了解工作環境。

聖保羅旅行者保險公司大學關係主任基頓稱這些家長為「神風父母」(kamikaze parents) 世代,他接獲許多通來自家長的電話,「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多麼棒,以及他們孩子如何勝任那項工作」。

由於這股風氣日盛,有些雇主還順應潮流,改變一些聘用過程,甚至把聘書拷貝寄給父母,或招聘說明會時也會請父母來。

不過證據顯示,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感激父母到辦公室「巡邏」,有些人還很痛恨父母緊迫盯人,波士頓職業服務經驗公司 去年針對400名學生和年輕人的一項網路民調,發現25%的人認為父母過度干涉到達惱人或令人難堪的程度。

【2006/03/17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轉貼>誰是18%的受害者? (陳文茜)

今天看到的email,先貼著,我還沒有想法,所以也暫時不開放留言^_^

******************************************************************************
誰是18%的受害者?
我看到有評論者寫「18%」,凡反對修改者都屬「反革命份子」,好大的帽子,好深的無情,好驕傲的媒體特權。

18%有幾個時代背景,有些至今有意義,有些至今已成特權。1,995年之前軍公教退休者才享有18%,當時制定為的是照顧一輩子奉公守法,犧牲獻身的軍公,及待遇跟不上台幣升值物價指數波動的教師人員。

18%的對象是誰?你想到的是連戰、胡志強。但是一位如今已80歲的將軍,也是18%的所謂「特權份子」。他是孫立人部下,「十萬青年十萬軍」南征北討從緬甸打到東北打回鳳山。他的袍襗死了大半,退役時貴為將軍,時間點在1,980年代左右;全數退休金只有25萬台幣。

他是18%立法精神想要照顧的對象,國家對不起他,蔣介石也對不起他,來台後幾次任務,兩岸軍事吃緊包括八二三炮戰,他隨時準備犧牲性命。我不敢說他的政治主張是否有利於國家,但是我知道共軍殺過來時,寫評論的一家人享著清福,他卻在夜裡回左營家親了兒子,準備當夜出一場可能喪命的任務。

為公犧牲須符人性

他每月領25萬乘18%的利息過老年,前天通過的「改革」方案,他的未來生計成了社會進步必需再次推倒的對象,這是他最後的「奉獻」。我現在幫他說話,算反革命份子嗎?

比較鄰近重視文官的幾個地區韓、新加坡、香港,他們的制度採取公務人員高薪制。我在韓國採訪創造這幾年韓國IT產業榮景的「情報通信部」,部長等於是韓國的張忠謀,原任職三星執行長。他的部長薪水是民間企業任職時的三分之一,但仍高達台幣數十萬,比台灣部長高兩倍。香港文官薪資更是亞洲之冠,理由很簡單,要人才就得付高薪,這是市場經濟的通理。

香港、新加坡想把一流的人才放在政府部門,在制度設計上,他們深知人可以為公犧牲,但不能差距太大,離人性太遠。英國派來的老總督彭定康曾說:「寧可要個乾乾淨淨的高官,付他高薪,好過或笨或貪的爛官。」

討論18%時,社會只想為什麼我2%,他們18%?忘了「特權」以外的道理。我們要陳哲男式的官?還是要18%式的「特權」公務員?要周禮良?還是要18%?要高官夫人收珠寶、炒股票?還是要18%?

18%之後,民進黨立委乘「勝」追擊,軍公教免稅也被抬出來當「土改鬥爭」的對象。台灣要談稅改,若依正義,一個一個按特權順序來,第一在金控公司免稅,每年還退稅;二在高鐵高捷BOT公司,暴利不出錢更免稅;三在高科技免稅;四在證交所得稅長期不徵稅……。哪一個正義原則該把軍公教免稅擺第一?除了政治報復與偽善外,哪一個如此說的人不覺得自己一手護航殷琪、護航金控免稅,一手卻猛砍軍公教,很丟人嗎?

全案通砍有失正義

18%是反公平正義嗎?它的制度討論有好幾個面向,不是對錯、改革與反改革一刀切。即使我們不採文官高薪制,要殺退休收入特權,首該殺的難道不該是李登輝的退休禮遇條例的大大大特權嗎?我們的公務人員科長薪水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部長不到五分之一,退休總統卻是惟一亞洲甚至全球之冠。終身俸比照柯林頓,外加特勤一年8000萬台幣,以及兩倍柯林頓的辦公住宅費。

台聯立委是第一個發動檢討18%的政治勢力,如今18%砍了,老軍人老教師每個月少了幾千元補助,只剩李登輝的每年上億禮遇,大談公平正義之時,台聯立委牙齒不會咬到舌頭嗎?

從討論18%以來,沒拿的民眾喊砍,有拿的軍公教喊保,一路下來,只有咒罵、只有自我利益、只有挑撥,甚至只有無恥。我沒有18%,我家人沒有18%;可是如果18%這種不分特例,全案通砍的鬥爭法叫正義,我寧可不要這種正義。

<轉貼>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最近收到的轉寄文章。

其實這樣的想法,我自己幾年前也提過:29歲的xmas

我想,我算是已經懂得警惕自己夫妻關係維繫重要性的人了,不過,好像無意間,自己就會走向這個方向
要不就是老大的要妳陪玩、說故事、陪打電動、看電視,再不就是老二要抱抱、喝奶、擦屁屁…
有時候好不容易終於有機會聊某個話題,才開場而已,老大就會開始說他學校發生的事情(其實,他只是不甘寂寞,我們的話題太無聊了,他想要軋一腳一起討論^_^)
老二就會趴在妳的身上要妳陪玩。

只能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小孩一下子就長大了。

最近一直覺得,小孩的存在好像兩面刀
優點是,夫妻能有共識,共同努力的目標,沒了小孩,夫妻關係好像可以隨時一拍即散(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這只是形容,只是覺得缺乏一點共同維繫的因子和動力)

缺點是,夫妻關係很容易淡化,因為不再有時間聊彼此的心事、抱負和理想。

到底對婚姻關係來說,是有小孩好?還是不生小孩比較好呢?
對於這個,我其實沒有比較好的答案。
(我們是已經沒有退路了啦,小孩已經生了啊(還生了兩個勒),又不能棄養^_^)

嗯,大家共勉之吧~

回留言時想到的。小小補充一下自己的想法:
記得上禮拜天跟一個朋友聊天
她說即使已經到了某個年紀,心中還有一部分天真的夢想,不願意接受現實就是怎樣
我覺得我對婚姻何嘗不是如此?
我的意思是,我當然知道愛情進入婚姻之後會流於生活化,大家都這樣過日子,不應太抱怨
但是我想我只是不太情願愛情就這樣了
即使老公也認命沒有抱怨,我也不希望愛情到後來只是生活
如果到後來真的這樣了我也會接受
但是在此之前,我還是覺得應該要努力經營維繫
******************************
以下是收到的原文,作者不可考
其中幾個版本有不一樣的開頭,我想是不同人閱讀後的心得眉批加註吧。
不過我也無從判斷原始作者的文章哪一份才是完整的。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今天在飛機上看到一個斗大的報導~~
郭泰源~六連敗~~張瓊姿~沒有一通關心電話~~

原因是—張瓊姿心思都放在小孩身上唉~~~是對~是錯~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非常中肯的文章很有道理.

子女, 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 ~ 才是家庭的歸人!

父子兩現在在騎馬打仗!!
玩的很開心,但這樣的日子還能有多久呢?
長大後是真的成為過客,因為他將是別人的老公~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啊!

現代的小家庭,家庭重心未必是夫妻,許多小家庭的家庭重心是子女。
中國人一向有犧牲這一代,成就下一代的偉大精神,
但結果往往是這一代確實是被犧牲了,但並沒有成就到下一代。

子女需要被照顧,需要被教育,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
但絕對不能取代夫妻而成為家庭的重心。

許多夫妻都不會承認子女是家庭的重心,
但仔細想想有多少夫妻不是有了孩子之後,
就從來沒有兩個人一起去看過一埸電影,
反而一起陪孩子,看孩子決定看的片子的機會倒是增多了不少。

既然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就沒有理由要成為家庭的重心,
否則曲終人散,客人走了,做主人的老人家又情何以堪。

實際算起來,子女一生在父母身邊的日子,
平均還不到夫妻未來要相處時間的一半,
實在沒有取代夫妻成為家庭重心的任何理由。

現代的子女,絕大部份都處於被過份關心,被過度照顧、
擁有過度豐富的物質,但所需要具備的負責、合作的能力(E.Q),
卻嚴重的不足,這確是父母自己先要具備並培養好的”身教”部份啊!

孩子長期處於家庭重心,被關心照顧備至的地位,
造成子女知識有餘卻常識不足,
聰明有餘,常識卻不足,IQ有餘而EQ不足,機巧有餘而厚道不足。

將子女置於家庭重心,其實是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且夫妻本身也同受其害。

一個以夫妻為重心的家庭,不會只在意子女的學習,
而忽略了夫妻也應繼續學習;
不會只在意子女的情緒,而忽略了夫妻雙方的情緒;
不會永無止盡的讓子女介入夫妻的生活;
更不會只單愛子女而不去愛自己的先生或太太。

務必記住下面的天條:
一個以子女為重心的家庭,夫妻之間很難存在高品質的愛情。
夫妻間要好好相愛,請先將子女這個愛情的第三者,排到第二線,
而至於扮演婚姻殺手的第三者-外遇,更要明智地將它屏除在外碰不得,
因為外遇者歡心了,但遭遇外遇而受傷的另一半,
心中的痛卻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他的。

「少年夫妻老來伴」,千萬不要讓愛情隨著婚姻的開始、
子女的出現而漸漸褪色或消失,
老年時候的另一半,絕對不會是別的男(女)人,
而是婚姻中一直守候在你身旁的另一半啊!

頁次: Prev 1 2 3 4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