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期待落差

作者 mandywang

因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無意間發現有個有趣的狀況。就是:捐贈者、受贈者和中介團體間的微妙關係。
先把事情單純化。在預期的心裡中:
受贈者,當然是心懷感激。
捐贈者,既然名為捐贈,就是不求實質回報,但多少期待一些心理上的回報,像是獲得助人時的喜悅或是積德之類的。

現實中發生的情況,為了擔心發生捐贈者向受贈者變相索取回饋而產生變質的勒索捐贈,或是基於專業需要一個專責處理的單位,在許多捐贈的活動中,會出現一個客觀的中介團體,擔任捐贈和受贈者間的橋樑。受理捐贈和受贈的申請,讓整個贈與行為匿名,可以更安全、無營利。
這樣單位原先是好的,不過卻讓捐贈行為中的三者,因為立場不同,產生誤解和矛盾:
首先是這個中介團體,因為是非營利性質,在這個立場下,會自覺沒有義務替這個捐贈行為做超過自身專業以外的事。他確實沒有義務幫受贈者向捐贈者表示感激,甚至中間有一些執行較困難點,會希望回歸由捐贈和受贈兩方自行處理完畢。
因而中介團體或許專業,但顯得冷漠。

為此,捐贈者在這個捐贈行為中,會產生很大期待落差,原本滿腔熱情,覺得自己的捐贈本應該是做了善事,理性上對於沒有來自受贈者的感激這件事較容易理解和釋懷,但是卻對於自己還需要處理很多瑣事才能完成捐贈行為這一點,經常很難接受。
簡單說,要捐贈者不求回報(包括獲取金錢、可抵稅等實質回報,或是精神上滿足感皆然)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捐贈者還要不辭辛勞自己克服困難,
除非捐贈者對於「要捐贈」這行為有很強烈的信念支撐,不然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很容易賭氣就放棄捐贈。

大家的立場都沒錯,最後倒楣的是誰?
就是苦苦等候受贈的可憐人。
捐贈者和中介團體應該多從受贈者立場想想,多做一些「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那,或許問題就能解決。

原本這件事一直讓我有點困惑的。不過在釐清彼此立場後,反而覺得容易接受釋懷。

補充:
突然想到社會上對中介團體的期望很高,或許也是一種期待落差吧。
因為在這些捐贈行為中,捐贈者已經隱形了,所以大家把對捐贈者的感激和善意崇高的形象,轉嫁寄情於中介團體。
相對的也覺得中介團體也應該有崇高的行為。因此當中介團體沒有符合預期的表現時,會造成更大的失落。
我想有時候甚或這個中介團體的成員,對自己的定位,也會產生實際和期待上的落差吧。
還有,我沒有否定所有的中介團體和他們的努力。只是有感而發罷了:p
(這篇讀起來有點拗口吧,我不想寫得太清楚,看不懂就算了,別問了^_^)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