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麵包
作者 mandy烤麵包
早上,小餅和我們在床上玩了一會兒,餅乾爸肚子餓了,就問我們要不要吃早餐?
小餅因為喝過奶了不餓,就說不要。
然後餅乾爸說:要不要玩烤麵包機?端午節我公司發了一台烤麵包機當禮物。這對小餅來說是新玩具。
小餅頓時大喊三聲:要要要。
愛玩的小孩。
烤麵包
早上,小餅和我們在床上玩了一會兒,餅乾爸肚子餓了,就問我們要不要吃早餐?
小餅因為喝過奶了不餓,就說不要。
然後餅乾爸說:要不要玩烤麵包機?端午節我公司發了一台烤麵包機當禮物。這對小餅來說是新玩具。
小餅頓時大喊三聲:要要要。
愛玩的小孩。
隨著時間的靠近,終於決定要開始找幼稚園了,一下定決心後,覺得要考慮的事情好多喔。
之前雖然看了很多別人的經驗,但是真的自己要找幼稚園以前,發現疑問一籮筐:
1.我們希望幫小餅找怎樣的幼稚園?雙語、全美語、蒙特梭利、福祿貝爾還是其他教育理念的幼稚園?
2.要看哪些家?離家近的好?還是離公司近的好?
3.決定看哪幾家以後,要怎麼看幼稚園?(進去之後要說什麼?到底要看什麼?)
繼續閱讀
今天看到一則美食新聞,有關3999元牛肉飯的事。食材當然不是泛泛之輩,用的是高檔的松阪牛肉。
新聞最後的評論是,台灣人消費能力頗強之類的。不過措辭上,言下之意有影射浪費之嫌。
我覺得倒是還好,我自己可能不吃,但是消費可以促進經濟活絡倒也不是壞事。雖然不需要羨慕,但倒也不必說得這麼酸葡萄吧。
不過前提當然是消費的人要有足夠的「能力」。除了經濟能力,我覺得像這類的美食享受,真的要吃得出差別的人來吃。否則就流於附庸風雅。
之前看某一集的「康熙來了」時,節目中邀請來賓孫芸芸品酒,製作單位將三瓶紅酒標籤遮起來讓孫芸芸blind testing,三種酒的價格從上萬元到幾百元不等。孫芸芸品酒過後,很明確的知道哪一杯是上等美酒,哪一杯是大賣場等級的紅酒。
我覺得像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喝,因為真的喝得出差別。
像我就覺得自己缺乏這方面的品嚐能力,以法國紅酒來說,我自然知道A.O.C. 、Vin De Pays、Vin De Table的差異,但是拿掉了標籤,對我來說差異就不大。
我就是沒有資格喝名酒的人,就算真的有錢也沒有資格喝。
又想起我想到曾在緯來節目中,看到一個也是類似blind testing的單元,就是找來百人試吃,猜看看兩種一樣的產品,哪一樣是貴的,哪一樣是廉價的。這百人有專家有一般人。
這項被百人評鑑的食物,在這項測試中,即便專家也有一半以上猜錯他的價值,一般人答案錯誤的比例更大。
我覺得真的是挺諷刺的。如果所謂的美食並沒有被取得認同,包括多數認同以及專家認同,那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只能說,「價格」和「價值」太不對等吧。
自開始執行幼童乘坐安全座椅後,小餅出門搭乘安全座椅的配合度很高,包括上次三天兩夜到武陵清境的長途車程在內,小餅都乖乖的一上車就乖乖坐進安全座椅。該感謝yoyoTV的強力宣導,我想真應該頒個感謝狀給電視台。
雖然有Yo Yo man的加持,不過我覺得事情真的能這麼順利?果然星期天出遊時,就面臨了第一次的難題:
星期天早上出門,我們在快速高架道路上,小餅說要尿尿,我於是就幫他爬出兒童安全座椅尿尿。之後我要他回去坐好,小餅就不願意了。
我很堅持他必須坐回去,小餅就說他要躲起來,別人就看不見。然後就躲在我的身後@@
我重申不可以躲起來一定要回安全座椅,小餅就抗拒,頻頻說不要。之後我們就開始拉距戰。我說如果不坐進安全座椅,我們立刻就回家。
終於也到了這一天。我開始要談把小餅送上學的事了。因為周遭沒有同齡的小孩,很早以前我們就發現小餅比較內向,不會與同齡的小孩相處。於是我和餅乾爸決定要送他上學,增加與同伴相處的機會。
不過我們也不想太心急,不想給小餅太大的壓力。我們一直在考慮何時應該送他上學?
必須承認,會參加這場媽媽教室,DM上那句「價值1200元」贈品絕對是關鍵。
因為早上餅乾爸帶小餅搭捷運到紅樹林,再騎腳踏車逛淡水去了,在家閒著沒事的我,突然想起那張DM,就這樣搭著捷運到劍潭站去參加雀巢舉辦的這場媽媽教室。
我的如意算盤是,打算如果時間配合得宜,可以和餅乾爸會合在劍潭玩一下再回家。
我一直不喜歡台灣的戲劇節目。總覺得深度和張力不夠,主角的行業總是那幾種,劇情的排列組合也差不多。
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劇組總是隨著收視率和觀眾意見邊播出編寫劇本,導致受歡迎的節目情節過於冗長,或是不受歡迎的節目忙著下檔而剪得過於支離破碎。
記得以前在雜誌工作時曾採訪過一位當時知名的八點檔編劇,她曾說過希望自己在開播前就把劇本寫好,而不是隨著收視率和觀眾意見修改,因為這樣一來,整齣戲才不會變得荒誕不經,連編劇自己都不認識了。
近來,有些網站上的戲劇節目,更宣稱拍了四五個結局版本,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結局,或是在播出的同時,開放讓觀眾投稿,編劇隨著觀眾的意見,修改編寫接下來的情節。
感覺噱頭十足。
不過,這樣的節目或許充份滿足了觀眾發表慾望。但隨著觀眾意見修改的戲劇內容,或許可以做到通俗受歡迎,但是劇情結構卻支離破碎。也失去原創性和獨特性。
我覺得即便這樣順應民意,也很難真的滿足每一個人。因為觀眾會把他的喜好和個人生活經驗影射在對節目期待之中,而每個人的生活經驗畢竟還是有差距的。
我突然想到的是,如果在真實生活中,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我們的生活,絕對和別人有牽連,但是,聽太多別人的意見,有時只會讓自己的生活更為支離破碎。
修正無妨,堅持獨善其身畢竟太難。但是一再地修正和遷就的結果會是什麼?
擁有一個你自己也不認識的人生!
我們應該是編劇,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別人的意見只是參考,而不是隨著起舞。
更何況該順著誰的意見?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搞得自己灰頭土臉兩邊不是人。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這樣的心態和想法,現在也反應在我對自己網站的經營上。
有一度我會「解釋」自己的行為和選擇過程,不過很多事情三言兩語很難解釋清楚。
當我覺得這個已經違背當初自己記錄的原意了,我開始選擇忽略,也放棄因而必須修改調整自己的生活。
這樣說或許有點抽象,不過,這是我的生活,劇本是我寫的,我希望有主導權。
兒子撈到的小魚,進駐公司魚缸已經三天了。目前安然無恙,兩尾魚相安無事。
同事對我說:終於有魚可以在這裡和那尾魚相處還能倖存了。
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的魚同事們,前前後後已經買了兩次12尾了。
說一下我的魚同事的故事吧。
我的第一代魚同事,就是這一篇照片中那四尾紅雙箭。買回來沒幾天,就陸續死掉了。之後我同事去買了第二批,四尾紅雙箭,另外四尾我不知道叫什麼的小小魚。這次除了水草,還買了濾水的設備。
第二批魚買回來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早晨,一位同事發現一尾魚離奇的失蹤。沒有在桌上,也沒有在地上。我們的桌面算挺寬的,魚真要跳出桌面範圍其實有點難度。
一整天大家都在疑惑魚上哪裡去了。總不會是哪位同事撈去當晚餐或寵物了吧?比較戲謔的說法是被「貓」撈走了,傳奇一點的說法是像finding nemo一樣被救走了,因為我們公司旁同樣也有一條大河可以逃跑:p
疑惑了一天。在下班前發現,魚的屍體竟然在某位同事椅子的縫隙中。這尾魚跳得還真遠耶@@
之後其他的魚陸續掛掉了,只剩下一尾魚。
我們說,這尾魚不會有鬥魚性格吧,容不下其他同類。所以一一把別的魚鬥垮:(
一次同事邊餵魚,還邊對著魚說教:看吧,你容不下別的魚,現在自己孤伶伶的在魚缸理會不會寂寞啊:)
還是應該說:有「貓」的地方真的不適合養魚呢:p
辦公室養養寵物其實挺有意思的。
希望這一次這兩尾魚可以和平共處久一點啊。
粽子
回家時看到餅乾奶奶在我們家廚房,正在努力的包著粽子。至少有上百粒了吧,餅乾奶奶真厲害。她說趁小餅在睡覺,動作快點包粽子。
我回家時,小餅本來在睡覺的,不過沒多久就醒來了。一醒來立刻跑到廚房對奶奶說:奶奶,你在做什麼?
奶奶回答:我在包粽子。
在婆家看電視,看到一歲大的小女孩被性侵害的社會新聞,加害者是每天見面的鄰居叔叔。
對著在一旁一起看電視的婆婆說:好可怕。以後帶妹妹真的要很小心。
婆婆說:對啊,真的要小心,上次看到一個類似的新聞,加害者還是自己的親戚,受害者才幾個月大。
兩人一起感嘆世風日下。
怎麼會有這麼多變態的人呢?
生妹妹一直是我們很大的夢想,真的有了妹妹,卻又戰戰兢兢的。
從她出生就要開始操心她的人身安全。
我們可以很小心,但是她會上學吧,這兩天國小女生被小學男生性侵害的新聞吵的沸沸揚揚的,看得心不安。
類似的新聞還有變態的老師、工友、和陌生人。
該怎麼教小孩她可以相信誰?不希望太過神經質,卻也擔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她才周全呢?
我記得我小時候,媽媽都不准我們姊妹到同學家玩,但是她同意朋友來我家玩。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擔心我們的安全而下的禁令?
生女兒,真的有操不完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