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失衡
這兩天看到這幾則新聞。放在一起看起來挺有意思的。
111 台灣男女嬰比 全球第一
曠男多於怨女 兩成台灣郎娶不到台灣老婆
台北新移民 5對新人 1外籍新娘
我想幾件事是相關的。造成的原因和未來潛在的影響絕對會影響台灣下一世代的結構和價值觀。
不過暫時還沒什麼自己的想法,先貼在這裡。
這兩天看到這幾則新聞。放在一起看起來挺有意思的。
111 台灣男女嬰比 全球第一
曠男多於怨女 兩成台灣郎娶不到台灣老婆
台北新移民 5對新人 1外籍新娘
我想幾件事是相關的。造成的原因和未來潛在的影響絕對會影響台灣下一世代的結構和價值觀。
不過暫時還沒什麼自己的想法,先貼在這裡。
昨天看到這篇新聞:辦現金卡須薪資財力證明
雖然我向來超痛恨銀行過份積極推動現金卡業務,不過今天不想批評現金卡這個制度,只是突然想起幾則現金卡的廣告。
印象中最早的現金卡廣告,應該就是最有名那個歡樂跳舞借錢的廣告。前前後後好幾個版本,不過差別不大。沒什麼重點,沒有借錢的理由,只有一群人快樂的一直跳舞。隱含的意思應該是借錢來享樂吧。這是我一直不喜歡這家銀行的原因,借錢的理由是單純來享樂,還不斷強調「借錢、免利」(騙人的啦,銀行才不會做無本生意,哪有免利這件事…)。
再來有印象的現金卡廣告,是一個棒球教練帶一群小朋友到餐廳吃飯,突然發現沒錢,然後衝去辦現金卡借錢。
對於這樣借錢的理由其實我沒有太大意見,只是直覺這個廣告超不合理,為什麼不刷卡算了。
接下來是走名人實證路線的「借錢是高尚行為」。我個人以為借錢雖然不丟人(如果理由正當的話),但是也高尚不到哪裡去。
前一陣子有一個廣告是爸爸看到日本溫泉美景很心動,但是沒錢去。女兒鼓勵爸爸去。接下來是接現金卡的說明,廣告中沒有明說是要爸爸去借還是女兒去借錢送老爸去玩。
看到廣告我的直覺是,如果是要退休的老爸爸去借錢出國玩就太誇張了,退休了還要老爸爸負債去玩,也太不負責任了。
如果是要兒女借錢給老爸媽去玩,雖說孝順,但是也不切實際。至少我知道我的父母如果知道我們給他們去玩的錢是跟銀行借的,他們絕對不會肯收下錢去玩,去玩又不是生活必須,哪有讓子女負債自己去玩的道理。孝順應該是量力而為,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真正會讓我覺得合理有說服力的,是最近幾支「投資型」的廣告。像是:去留學、創業等等(不包括同系列還有借錢實踐夢想:如買重型機車、組band。那兩個我也挺不以為然的)
我覺得借錢在這方面上會是比較能說服自己和別人的。因為錢借來了是有目標,有計畫的。
不過回歸現實面,現金卡的利率這麼高,即便有合情合理的理由借錢,也不是很適合的方法,因為現金卡的高利率只適合救急,和留學開業需要一段時間的才能「回本」有點不太一樣。
我一直在想,真的為了留學去借現金卡的,回國還債還到哭啊?
借錢不可恥,誰不借錢啊,我家一欠還三十年的耶(房貸)。不過借錢的理由如果名不正言不順,也不懂量力而為,只會讓自己背負債務更加辛苦。
今天,在網站上看到時報週刊這樣一篇不是新聞的深度報導,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談的是失智症(俗稱老年癡呆症)老人的問題。
目前台灣粗估有約十萬人的失智症患者。每年以增加一萬人的速度成長,到民國一百年時,台灣就會增加十五萬名失智老人。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加上少子化,社會結構趨向高齡化,老人照顧會成為潛在的危機。
雖然不是很願意想這件事,但是卻不得不想。
我曾想過,自己存好退休金,未來不需要子女的錢過活。但是一些嚴酷的事實卻考驗著我的想法,讓我從新思考一些事,
就是即便退休金自己存好了,但是有一天一定會需要別人的照顧,不管屆時是失智(腦筋)或失能(行動上),都需要別人協助。
不管到時候是另一半、子女,子女的另一半或是孫子女來負責照顧,對他們來說都是一項負擔。
不是很想臆測未來子女會不會孝順的問題,只要想到時間拖久了,短則三五年,長則十來年下來,對子女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面對老人照護,就目前看到左右鄰居、親朋好友的幾個解決方案有:
1.在家中家人照顧
2.安養院
3.請外傭在家協助
其實這中間有很多潛在問題。
在家中,誰為主要照顧者?能不能長期一直照顧且無怨無悔?
送安養院,以現在私人安養院的收費,每個月沒有三萬五萬的,通常也不會是環境佳的場所。較便宜的公營安養院所,如本報導的相關文章所示,資源過少,現在開始排隊,要排到12年後才能進去了。
這對子女來說是筆經濟負擔,也擔心老人家會不會被惡質的養護機構欺負,更不要說是不是有棄養不孝等等社會價值觀評斷的問題。
至於請外傭可能是目前最普遍被看好的方法。因為價格上較為合理,且讓可以讓老人在家而不是讓他們在冷冰冰的安養機構中。但是外傭的申請和管理,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而且外傭也沒有醫療背景,在照護上也非專業。
其實子女能做到上述三個方式的,不管是出錢出力,都算是善待老父母的了,我想社會上有更多被子女棄置不管的老人在社會各角落。
開始思考這些事情後,會覺得很嚴肅,但是最生命的最後一程時,該如何達到不拖累子女,同時享有生命的尊嚴和維繫生活品質等等期望?
所謂的久病無孝子,除了很少數真的不孝的人之外,多數的問題是:當我們已經是需要人照顧的老人時(可能八九十歲吧),自己的子女也已經是自顧不暇的老人了(五六十歲),子女不見得不想照顧老爸媽,但是他們可能自己身體也不堪負荷了,而孫子女又正是社會經濟主力,要在家來協助負擔照料的事,就經濟效益來說也不合算。
高齡化的社會衍生出來問題,我想是需要搭配社會福利政策統一來規劃執行的,而不只是好幾十萬個家庭各自的困擾。
但是,這樣的社會政策,該由誰去思考規劃呢?
先放下自己慣有的政治立場來看這件事(其實寫這樣的前提,自己都覺得好笑,因為這個議題本來就很政治,沒有政治沒有選舉,就不會有這個議題)。
事件:駐外使館、公營企業,一律將名稱由中華(中國)改為台灣。
駐外使館這部分,因為本身就是政治層面的事,隨著政府不同、政策轉變而改,尚屬於合理範疇,在此就不進一步討論。
但是對於企業的正名,我就有比較明顯的反對看法。
企業之所以為企業,就是有商業營利目的而存在,所以應該由商業經營角度來考量。
一個正名的動作,代表的是什麼?
就我第一個直覺是:會耗費掉許多的資源。
想過會耗掉多少資源嗎?
公司改名,並不像想像中這麼容易。除了公司登記變更外,還有一拖拉庫的事情。
如:
CI變更:影響包括CI重新設計、招牌、信封信紙、名片、識別證、贈品等所有大大小小的東西。
合約相關:已經簽訂的合約書全部要重新換約。所發行之股票都得重印更換。
企業形象重塑:更名後需要重新打廣告,以建立企業形象。
這些零零總總估計起來會花上數億元。
這筆花費誰來買單?
身為這些企業的小股東,很難接受被迫買這個單。支出增加,這代表著獲利下滑,股價下跌。
身為納稅人,一樣難接受。公營企業的錢哪裡來?不就是來自納稅義務人的口袋嗎?
而身為消費者身份一樣也反對,像中華電信、中油這些與民生相關,又屬國內寡佔獨大的事業,當獲利下降時,首先想到的會是調高產品費用。
如果這樣的花費是有意義的,或許還願意忍痛花下去。
雖說這些企業生在台灣長在台灣,但企業的名稱是「中國」或「台灣」或是其他的,都只不過是個名字。只是因為名稱中有「中國」就得改名,我覺得有點小題大做,泛政治化。
君不見滿街的婚紗店都是洋名如「法國巴黎」「紐約紐約」「法國巨星」之類的;滿街的新建案,更不乏「東京」、「北京」、「義大利」之類的。哪一個又真有國外血統?
而且這樣的更名也讓我想到當年的「漢賊不兩立」的策略,讓我們退出聯合國,失去了邦交國。
退出了之後,如今我們一年又一年努力要加入聯合國,變得何其難啊?
現在這些企業(如中油/中鋼/華航/中華電信),既然都以目前這個企業名稱在世界各國打響名號,現在又何必自己先退讓改名呢?等於自己認輸無條件讓出地盤。
我不是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不知道從政治的立場上,國營企業正名可以帶來多大的利益。
所有事情都有利有弊兩面,評估時是該將利弊放在天平兩端審視。如果利弊權衡下弊多於利就不應該付諸執行。
*****
寫得時候猶豫要不要在選舉前寫這篇文章。最後決定忠於自己的想法。
清晨四點起床時順便打開電視看新聞(別問我是不是發神經,四點起床看新聞,我也不願意四點起床啊!)
睡前還聽說要驗俄亥俄票數才能確定下屆美國總統花落誰家,不過幾個小時,還沒申請驗票,美國總統大選就因為凱瑞宣布敗選而有了結果。
不禁讚嘆美國人真的是民主風度十足。
向來不崇洋,甚至有點討厭美國鴨霸作風的我,這會兒是真的很敬佩他們的民主素養。
這是美國總統大選耶,贏了就是全球最有權勢的人耶。凱瑞竟然願意就這樣承認敗選。
不喜歡比較,不過看看台灣,一個總統選舉,結束後至今搞了七八個月了,還沒辦法有個彼此都信服的答案。
如果是台灣,不管是大如如總統選舉或是小如鄉鎮代表選舉,只要雙方選舉結果很接近,一定先聚眾抗議,喊出作票、申請驗票。等結果出爐後,不滿意結果的一方就喊出司法不公等等。
我沒有影射哪一黨,我是明講,因為兩黨都有這樣的紀錄。
彷彿都沒有人在乎需耗費的國家資源,也沒有人在乎族群分裂的社會成本。一切只以勝選為導向。
看來我們的民主制度雖然已經建立,大家都已然熟悉這樣的遊戲規則,但是民主的精神還待加強。
在此向凱瑞致敬。
200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他讓我看到什麼叫民主素養。
看了這麼多天的新聞,很想寫點什麼,又不希望流於偏激。
看到柔腸寸斷的中橫,實在很難聯想這是我們上個月才去觀光度假的地方。
套句朋友的話說:我們都是共犯結構的一部份,如果不是我們愛吃好、愛去觀光,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
此時此刻,何忍單獨苛責開發開墾的人?
只覺得從新聞中,我看到太多的言論是從「台北看天下」,像是遷村和封山之類的。
這裡的居民經歷過地震颱風一次又一次的摧殘重建,他們為什麼不遷?如果真能有好日子過,他們為什麼會不過?
也有「以台灣看天下」的情況:怎麼單方面淨想著把人搬到中南美,有沒有想過,即便台灣的人願意去,人家中南美就願意要我們的人去移植「台灣經驗」嗎?
面對大自然的反撲,我支持回歸原點的處理方式。
該封山、該重建、該遷村、該移民的,為了長遠規劃,就執行吧,但是,配套措施相對得做好。
更希望能排除掉被政治模糊掉的焦點,也排除掉本位主義思考模式下做出的決策。
或許,這才是最難的地方吧。
這個事件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
我不想參與評論學校處分有否太重之類的。
我有興趣的是這段話:
遛鳥俠說,現在太多人要幫他,還有同學要到台塑大樓前抗議,他都不知道該聽誰的。但他認為,同學的抗議行動並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爭取長庚大學的校園民主。(節錄至中國時報–頭版焦點新聞–930629)
這讓我覺得遛鳥俠的腦筋很清楚。
見過太多抗爭事件,當事人到頭來都是被利用的棋子。
發動抗爭或評論的人,目的其實不在這個事件,而在藉由該事件抒發己志,或是利用這些個案,擴大其重要性,做更多自己想達到的事。
許多抗爭者沒問過主角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只是依據自己的目的塑造活動的內容。
然後,主角莫名其妙的被推上前線。
成功的話,獲利最多的不是當事人。
出事的話,被犧牲的是當事人。
甚至當事人只想低調時,也沒有人聽進他的心聲。
該怎麼說呢?
或許,大家都各自沈迷在自己的目的吧。
今天看到一則美食新聞,有關3999元牛肉飯的事。食材當然不是泛泛之輩,用的是高檔的松阪牛肉。
新聞最後的評論是,台灣人消費能力頗強之類的。不過措辭上,言下之意有影射浪費之嫌。
我覺得倒是還好,我自己可能不吃,但是消費可以促進經濟活絡倒也不是壞事。雖然不需要羨慕,但倒也不必說得這麼酸葡萄吧。
不過前提當然是消費的人要有足夠的「能力」。除了經濟能力,我覺得像這類的美食享受,真的要吃得出差別的人來吃。否則就流於附庸風雅。
之前看某一集的「康熙來了」時,節目中邀請來賓孫芸芸品酒,製作單位將三瓶紅酒標籤遮起來讓孫芸芸blind testing,三種酒的價格從上萬元到幾百元不等。孫芸芸品酒過後,很明確的知道哪一杯是上等美酒,哪一杯是大賣場等級的紅酒。
我覺得像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喝,因為真的喝得出差別。
像我就覺得自己缺乏這方面的品嚐能力,以法國紅酒來說,我自然知道A.O.C. 、Vin De Pays、Vin De Table的差異,但是拿掉了標籤,對我來說差異就不大。
我就是沒有資格喝名酒的人,就算真的有錢也沒有資格喝。
又想起我想到曾在緯來節目中,看到一個也是類似blind testing的單元,就是找來百人試吃,猜看看兩種一樣的產品,哪一樣是貴的,哪一樣是廉價的。這百人有專家有一般人。
這項被百人評鑑的食物,在這項測試中,即便專家也有一半以上猜錯他的價值,一般人答案錯誤的比例更大。
我覺得真的是挺諷刺的。如果所謂的美食並沒有被取得認同,包括多數認同以及專家認同,那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只能說,「價格」和「價值」太不對等吧。
今天看到這一則新聞:嬰兒奶粉藥局、賣場 禁降價促銷 (
http://udn.com/NEWS/LIFE/LIF7/1871386.shtml )
簡單的說,衛生署為了鼓勵國人哺育母乳,自即日起停止所有嬰兒奶粉促銷活動。
看完之後差點昏倒。我覺得怎麼會有這麼荒謬的政策被提出來。
不能餵母奶的原因可能很多:有想餵不能餵的、有生病不能餵的、當然也有像我這種上班族媽媽,因為上班時間太長及工作內容的關係,覺得太累太麻煩而放棄的。
當然,像我們這種人,或許可以說活該,有奶不餵,活該被廠商剝削。
但是我真的覺得那我何苦出來上班,我為了家庭經濟、國家生產力而努力,卻活該被處罰?
當然,我肯定衛生署想提高母奶哺育的方向,這絕對是正確的。
但是我想,衛生署真的搞錯方向了,制訂政策的人,到底有沒有想過,上班哺乳的問題在哪裡?真正能鼓勵餵母奶的,應該是改善上班環境,增加辦公室哺育室、集乳、儲乳空間之類的方向發揮,而不是提高奶粉的價格,希望以價制量,讓可憐的媽媽因為奶粉太貴而被迫而餵母奶。
結果真的真的會提高哺育母奶的比率嗎?我懷疑。
可能只有更多心不甘情不願的家庭,被昂貴的奶粉壓得更喘不過氣來。
嗯,對不起。最近火氣有點大。
***********
今天的另一篇新聞
嬰兒奶粉禁降價 便宜了誰? (http://udn.com/NEWS/LIFE/LIFS2/1873483.shtml)
個人覺得,「以價制量」這件事情用在鼓勵母奶這檔事上有點荒謬。
會有多少媽媽是因為奶粉便宜而放棄餵母奶?我相信沒有。
以錯誤的原因結果來制訂政策,注定是個錯誤的政策。
一直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在這裡寫有關政治的議題。
自許久以來,除非很清楚在場每一個人的想法,不然我絕不公開的談論「宗教」和「政治」這兩個議題。萬一有人提及討論,我都是笑笑帶過。因為這兩個議題,向來是個人主見最深,最不能被影響改變的,但可怕的卻是大家最希望改變對方的事。所以這像個地雷,不小心的話,一句話就會引爆整個場面。
不過最近整個台灣都沈浸在大選的氣氛中,生活、媒體都氾濫著這個議題,想不在乎也難。
不想唱高調。不過有些事,有些論調,讓我聽了覺得似是而非。
其實中間最讓我覺得有趣的,卻是媒體立場和周遭人言論,似乎都因為選舉,和平常自律的標準都不一樣了:
一位支持綠派的資深證券從業人員,平常自律甚嚴,要求自己與屬下絕對遵循不可進場操作股票的原則,以避免旗下基金有為自己人護盤的瓜田李下之嫌。以確實遵循利益迴避的原則。
面對總統夫人操作股票的事,卻在總統夫人表示「每個人都有操作股票的權利」時,大大支持。
「每個人都有操作股票的權利」?這句話似是而非。我覺得或許於法如此,但是這是利益迴避的問題。
不要討論會不會與財團內線掛勾,光是假設如果總統夫人知道隔天總統要提出什麼重大發言,比方說,如果總統明天要提出「居高思危」的談話,她是不是可以在前一天放空呢?
其實需要利益迴避的不只是總統家族,財經官員、立委等,因為可能領先一般民眾知道足以影響股市的政策。因此有機會主宰核心關鍵消息的人,都應該被限制進場炒作股票。
但是,這樣可能嗎?我一點也不認為這樣的利益迴避方案會通過。不管是哪一黨執政都一樣。
說遠了。
提了個支持綠派的例子,為了公平立場,也提個讓我覺得匪夷所思的支持藍派的例子。
一位我認識,多年來向來十分以行動支持婦幼人權運的人,竟然在候選人打老婆這件事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打老婆是人家的家務事,關外人什麼事?
我聽到這句話都傻眼了。我端詳他的表情,他十分認真。
當然,這句話我聽過很多人說,包括我周遭很多的朋友同事。但是唯獨這句話從他口中講出來讓我特別詫異。
基本上我個人是絕對反對打老婆這件事,同樣的也反對打老公啦。當然虐待小孩更是不能被容忍的事。
我一點也不認為家庭暴力應該家務事。這牽涉到強權欺侮弱勢,而弱勢方無力反抗。
我的疑問是,難道政治立場,可以蒙蔽了一個人多年的理念信仰?
其實這個才是我在每次選舉中看到,讓我最覺得有趣的地方。
我看過很多人,不論學歷高低,為了挺一個人,挺一個政黨,可以合理化有關這個政黨或政客所有不利的事由。
我好奇,難道政治,真的是一個迷幻藥嗎?
可以讓正在吸食的人完全看不清楚(或者說不願意看清楚)實際的狀況?
或這即使知道,也覺得不重要?
政治,真的是最可怕的一種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