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mandy’sblog Category

一念之間

這兩天網路盛傳的新聞是一個小孩在麥當勞被帶走了這件事。很高興今天看到新聞小孩已經回家了。

這個情況會發生,有兩個讓家長容易失去戒心的地方,第一個是嫌犯和善的和小孩玩了好一陣子,另一個是他身邊還帶了一個小孩。

我覺得後者會是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失去戒心的要素。
就在之前一天,我和sunny mother以及大大媽約在天母的麥當勞。

我帶兒子去買東西,買好後準備下樓時,兒子突然鬧著要我抱他。我手上端著餐盤,根本沒辦法抱兒子,兒子就開始鬧脾氣不肯下樓。

其他人都在地下室,沒注意到我和兒子就在樓梯口僵持。不管我怎麼威脅或利誘,兒子就是不下樓。我和兒子兩個僵在那裡超過五分鐘了,情況超狼狽。

這時候,樓梯旁有位媽媽說:我幫你看一下小孩,你把東西拿下去吧。

我看了一眼,他自己手邊有個幼齡的小孩。人很和善。
因為他帶小孩,我覺得他應該是因此能體諒我帶小孩的突發狀況,於是提供他的協助。那一瞬間,我幾乎有接受幫忙的念頭,不過我只頓了一下,就謝謝他。

因為我其實有更多的選擇,先把餐盤放在樓上,把兒子抱到樓下請其他媽媽幫我看一下。兒子如果不願意,我還可以一邊抱著他,一次拿一樣東西下去,頂多多跑幾趟而已。

最重要的是雖然這位媽媽人真的很好,我還是不能放心兒子離開我的視線。

後來我還是端著餐盤下樓,兒子自己走了兩步就開始賴皮跪著不走,還差點滑下樓梯,很感謝一旁的女學生主動幫我接過餐盤端下樓,讓我可以抱兒子。

老實說,縱使看了這兩天失蹤兒童的新聞,我到現在還是相信星期天樓上那位媽媽是出於很好心想幫我。但是,這個社會已經讓我們不太敢相信別人的幫忙。

也許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也不願意賭。
因為什麼都可以丟,錢可以再賺,但是小孩可是無可取代的啊。

很多的決定都在一念之間,如果選錯了,真的會是無可彌補的遺憾。

一些想法

這是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之後的一些想法,有點瑣碎,但還是記錄下來。

【有關婚姻】
>>沒有結婚的想跳進去,結婚的想跳出來。
這是另一位已婚朋友說的,他在勸另一位超想結婚的朋友。
但是我對於這句話倒沒有那麼悲觀的想法。
結不結婚對我來說都只是過日子。就看你要怎麼過,想過怎樣的日子。

*****
◎結婚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這是我給朋友的話。
朋友和男友交往快10年了,覺得有點淡掉了,也覺得雙方的關係一直無法突破,甚至隱約覺得對方的感覺開始有點不對,甚至與對方家長的相處有點尷尬。她想結了婚,或許可以開啟另一段關係,繼續維繫兩人的關係。而家庭間相處也因「名正言順」,可正面的處理。

但我覺得,想靠結婚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反而結婚後才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
◎別人家的幸福
一個朋友羨慕另一位朋友的家庭生活,總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其實,我只能說,別人家看起來都比較幸福和順利。原因是:
一、人家家裡的問題沒對外說,或是你也沒問他。
二、大家不一樣的個性,處理事情的態度不一樣,所以結果也不一樣。
三、別人的努力和辛苦你沒看到。
我只能說,看別人家幸福,換成自己嫁過去,卻不見得能擁有同樣的幸福。
所以也別羨慕了。

【有關小孩】
◎生小孩好不好?
大家都問我生小孩好不好,好奇怪,或許是因為我算是朋友間比較早生小孩的人吧。其實我覺得真的要看個人想過怎樣的生活。
老實說,小孩真的很可愛,但是對於夫妻關係的傷害真的很大。我的經驗是:
1.相處時間變少。
2.教養的事情會不斷有爭執
3.最常有的問題在:分工上。不過是家務事或是照料小孩的工作,經常為了分工不均產生爭執。以往沒有小孩可以擺爛,有了小孩後這些事都要有人做。但是誰做?這一點上經常爭議不休。

◎不生小孩比較好?
但是沒有小孩的家庭會比較幸福嗎?
我看到的例子是否定的。
很多夫妻到了一定年紀,會因為沒有小孩維繫而冷淡。甚至成為交相指責的原因。
真的很可怕。

◎小孩是夫妻關係的潤滑劑?
我對於這個說法挺質疑的。
尤其是對夫妻相處有疑慮時,千萬不要以為生了小孩可以解決你們之間所有的問題。

媒體

在某個場合中,一位資深媒體人說:「Face比較重要,Team不是重點」。
這裡的face是指幕前與包裝,不是臉蛋。Team是指製作團隊。

和我一起聽到這句話的人,都知道我這樣是斷章取義拿了這段話來談。我知道他不是那個意思。

不過還是覺得這句話有點觸動到某一根神經。
憶起在大學時代聽到的一些聲音。

主播永遠是大家的夢想,於是,多少人立志往這個方向前進。
一開始立志走幕後的是少數吧。

我從來也沒踏進那個圈子,也沒有夢想建築在那個領域中。
不過很高興幾年後的現在,看到很多熟面孔達到了他們的夢想。

空白的幸福

非假日上午八點,民生東路starbucks中。

沒有小孩,沒有老公,沒有同伴。
沒有等待面試前的緊張,
沒有面對客戶後的疲累,
沒有趕著回公司的匆忙。

攤坐沙發上,啜飲伯爵茶,齧啃硬麵包。
看著窗外熙來攘往的車輛,腳步匆忙趕上班的行人,覺得自己這一刻是那麼的悠閒。

不需要網路,不需要閱讀,只是呆呆感受這一刻的單純。

看看時間,九點整。
收拾手邊物品,離去。
空白的一個小時,奢侈的幸福。

===========
因為換新辦公室,沒弄清楚新辦公地點開門的時間,多了一個小時的空白可以悠閒的吃早餐。

這一天的幸福,最後以工作到晚上八點半悲慘收場:P

驛馬星動

不知道是不是工作宮帶了驛馬星,總覺得自己工作七八年來,不斷的在搬家。
包括這家公司在內,我待過三家公司,都在工作期間,因不同的理由搬動辦公室。

我覺得自己已經快變成辦公室搬家的高手了,如何打包東西,一點也難不倒我。

不過到目前這家公司後,我搬動位置的機率超高。或因為公司搬遷,或因部門調動,或因部門職務定位變更,兩年來,我前前後後已經搬了好幾次:

第一次因為公司搬家,從仁愛路搬到中和(四樓)。
第二次從四樓搬到三樓。
第三次從三樓搬回四樓。
第四次從四樓搬到五樓。
這禮拜是第五次了,我從中和搬到台北的辦公室。
因為是短期任務借調人力,預估一兩個月後,應該會有第六次再搬回中和的動作。

目前榮登辦公室搬家率最高的人。
超想扁人啦!!!

<書>學飛的盟盟

最近在看朱天心的「學飛的盟盟」。(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910404381002 )

如果只是當像瀏覽其他媽媽和小孩相處角度來看,這是本易讀好懂又輕鬆的文章。以朱天心的文筆,這樣的文章對她來說應該是輕鬆寫意。

字裡行間我看到了朱天心與小孩的相處模式。十分尊重小孩的個體發展。
之前看過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 我轉貼在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andy0417/file_combine.php?File=4256875_2003-10-29_11-06-35 ),寫得是盟盟進入正規體制後他們夫妻的作法。
與幼兒時期一樣,他們保持一貫的支持小孩自由發展的態度。
當盟盟進入正規學制時,不想讀學校的書,只讀課外書時,他們能保持一貫尊重的態度。我覺得這是最難的地方。

當然最後他們也得到了不錯的結果,盟盟也上了北一女。不過在這點上卻顯現我的世俗的一面,僅以成績評定成就結果。我想這個也不是他們當初設定想證明的結果。

總之,他們全然尊重小孩成長的特點是我喜歡且崇尚的,但是我得承認我自己做不到。我當媽媽的耐壓性遠不如他們。我可能等不到最後的結果就放棄了。

我覺得自己有時候好像時下只會口中喊著崇尚小孩獨立自主發展的媽媽,口頭上掛著尊重小孩特質,但是真的到執行面的時候,卻自己綁手綁腳放不開。最後還是回歸希望小孩能有不錯的學校成績和穩當的未來。

老公看了天下的那篇文章時曾問過我,如果兒子說得出理由不唸書,不念大學了,你會同意嗎?
我一直沒有給他答案。

我得承認,我缺乏這樣的勇氣和抗壓性,而且,一部分的我其實只希望兒子就算平凡的和所有人一樣也不是壞事,我不要求他有大成就,至少他不要成為拖累社會的敗類。我只是很平凡的媽媽,我只敢打安全牌。

我是沒擔當的媽媽:p

<轉貼>朱天心、謝材俊 陪她一輩子的朋友

朱天心、謝材俊 陪她一輩子的朋友
文李雪莉

天下雜誌236期-2002年教育特刊「閱讀 新一代知識革命」

天下網站:http://www.cw.com.tw

五年前,朱天心的父親朱西甯過世,朱天心於是和媽媽、女兒到歐洲旅行。

一個月的旅程,三個人只帶了一只行李,裡頭連書都塞不下;

朱天心永遠記得,在歐洲小鎮上等火車的那刻,

才覺得無聊時,女兒背了一段︽百年孤寂︾的片段。

那一段記憶到現在,依稀在小鎮上迴盪,在她們心裡駐紮。

朱天心和謝材俊夫婦知道,閱讀的經驗,讓女兒不再感到無聊。

謝材俊:現在小孩的閱讀空間似乎比我們當時大,我們當初的閱讀配備不如現在,因為社會貧窮、資訊不發達,還有出版的單調。

孩子閱讀空間不比從前
孩子閱讀的社會配備比我們以前好太多了。從燈光到金錢,書店林立、書種多寡、與國外當下訊息接軌的力量,都比以前大,可是空間愈來愈小,只剩一點點空間。

現在教育系統蠻關心「閱讀」這件事,但閱讀是要給他一個可能的空間,而不是包山包海。

現在每擴張一樣,我們都嚇死了。每擴張一樣,小孩就多了一個補習與課程;每擴張一次,閱讀空間就少一次。這種作法是把課外讀物變成另一種教科書,它變成必讀的,再用考試來驗收你。

閱讀是個自我找尋的可能,愈要統一,就愈危險。出版之所以有趣、多樣,是台灣所有產業裡感覺最接觸多元民主的東西,因為書本價宜、廉價、成本低,只要有一點點想法就做得到,不像電影與電視,一投資要上千萬,一本書三十萬可以完成的,它的冒險性就大。

只要有一點點的可能,它就有機會出一本書,所以台灣一年可以出版三萬五千本書,是目前為止整個文化產品類最複雜的一個。如果你每年要選出三十本,你會遺失多少東西。

人生沒有畢業的時候
朱天心:我覺得我們不用偽裝,因為閱讀對我們的意義,不會因為我們有個升學的孩子,就變得保守。

如果看到女兒拿著筆在畫畫,或是看課外書,我只要覺得她做的那件事情是比功課有意思的,我連聲「妳今天功課寫完沒」都不會問。

我問不出口,所以我也要付出代價,就是她的功課會很差,因為她疏於磨鍊,也不會像其他同學反覆去做什麼功文式數學,像考試機器一樣不斷去磨。對此,我要有心理準備,要有取捨。

正因為我看清楚,會更堅定信念,因為我相信學校裡教科書與體制裡的教育總會有畢業的時候。可是一個真正好的閱讀習慣,是可以跟你到老的。有一個終生受用與享受的習慣,我就覺得很值得。

在過程中,一定會有風吹草動,妳會聽到其他父母說孩子在學校裡功課表現那麼好,但她的功課就是破破爛爛的。這過程裡,我們就必須給她支撐,因為她自己在做有意思的事。

所以,我們花更大的力氣抵抗教育系統,與整個社會同儕的壓力。

像教育部那時在推閱讀時,女兒學校的老師也在推閱讀,一個學期就讀兩本,我快嚇死了。而且,一執行下去,就會考試,考到連標點符號都要考,甚至考擬人法或敘事法,像是有些孩子對文學沒有任何接觸,馬上會證實文學是很難看的。但是文學哪有那麼殿堂森嚴,一旦變成是這樣的時候,就馬上讓學生倒胃。

如果女兒只在看教科書,我會說:「我看妳三年以後就看那幾本爛書,看妳將來怎麼辦。」

但是,女兒在國三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在衝,她自己也覺得要料理一下,當她回頭看體制內的功課時,她突然覺得教科書容易得不得了,因為大量閱讀遠遠比教科書難非常多,所以她一下收拾起來,就非常輕鬆,最後半年衝一下,運氣很好地,去年她就甄試上北一女。

當孩子被學校填滿……
培養閱讀習慣一定要早。我看過很多父母,讓孩子所有的時間都隨著學校填得滿滿的,他就沒有任何時間讀課外書,甚至父母會覺得課外書與課內的書籍是互相衝突的,是佔掉讀課內書籍的時間。

一旦掉進了升學節奏裡頭,父母就很難跟孩子講說,你有一點時間,晚上十點,你來讀一點馬奎斯吧,但他怎麼可能會這麼做?

父母除了相信,也要了解和承擔後果,不能到了升學的時候再來懊悔或開始怪小孩。

我們家特別的地方不是在於有不同的社會位置,而是我們有不同的認知。因為我們不是什麼特殊的家庭,我們到現在沒有書桌沒有電腦,只有茶几,十隻貓、八隻狗在跑來跑去;我們的認知是幫小孩擋出一個空間,幫她卡出一個位置。

不要怕孩子錯讀
謝:所以,對孩子閱讀這個部份,我是有這一點顧慮的。我不希望她背一千首詩,或是小小年紀對某個領域很精熟,對我來說,那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而已,因為我知道閱讀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知道真正的閱讀要開始收束,應該是在三十歲以後的事。你的人生開始要更專心地面對有限的事,有些地方你得跟它告別,但我覺得年輕時,不用太早限定讀書的領域。

所以,你需要空間,但現在小孩的空間不只是岌岌可危,應該說是不再有空間了,這是我比較害怕的地方。

有個問題是:我們會不會指導或推薦孩子看書?答案是會,我們不要假自由了!我們不會假裝民主,我們會直接談論我們很喜歡的書。朱天心會和女兒談論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事實上,妳不是在引導她,那是個老讀者與新讀者的對話。

朱:小時候,爸爸(朱西甯)的書房對我們是開放的,他不會因為我的年紀而說什麼書不該看。

讓孩子從書中探險
可能我同時在看瓊瑤、可能同個時候我在翻一本《羅麗塔》。可是,爸爸就是會在那裡被動地等著我,我覺得那個記憶非常好,他的書房對我來說像是個迷宮一樣,像在探險。

但是,在不對的年紀看到吸收不了的書時,你說有沒有走過冤枉路?我覺得一定是有的,但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自己很獨特的鑑賞力就是在這中間培養出來的。

所以,沒有正確的書也沒有正確的時間,基本的框架有,但是,永遠要放棄一個對於正確時間與正確書籍的過度執念。

謝:沒有一本單一的書足以替代所有的書,如果只有一本書,像回教或基督教覺得古蘭經或聖經是唯一的,那是可怕的世界(就像語言如果只剩下一個人說話時,那種語言是死亡的)。當書只剩下一本時,那書也是死亡的。

我不懂人為什麼很怕買錯書、讀錯書,你買錯衣服、看錯電影都沒有那麼計較,為什麼獨獨會有這樣的迷思?像錯讀本身,它是閱讀裡頭必然發生的事。

閱讀與錯讀不是對或錯的問題,當我們沒有辦法一次認清時,就要反覆地來,勢必要留著一些疑惑與不理解,而通常這些疑惑是你往下閱讀最重要的動力。

疑惑、懸掛、沒有完成的東西才會記憶最久,所以,有些時候,閱讀常是跟困惑相處的一個活動,你不是讀自己都懂的東西,常常是一個不解的世界才會給你新的視野。正因為你不解,才會使你原來思惟的邊界被打開來,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才會誘引你往前走。

朱: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動物,正好我們看到《白鯨記》,有一幕是主角掉到鯨魚腦那一段,我唸給她聽,過程非常生動,那時她小學一年級,當她聽完有興趣後,只要她有時間,她就會拿書來看。

我相信,當時的狀況,她很多字看不懂,很多片段她不理解,但我不是很在乎,我覺得只要她拿起書來,不管看多看少、生吞活剝,就會有她自己的收穫。

所以我們不必主動為孩子設定時間,或什麼年齡該看什麼內容。

瞻望世界的方式
謝:我想,對女兒的責任,是讓她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有些世界是肉眼看得到的,更多的時刻,她的世界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閱讀是一個瞻望世界的方式。

你眼睛看到的世界只有當下、此刻,肉眼可見的。但是,整個世界的厚度,通常不是眼見為信的,那個部份,一旦時間流逝,只被記憶在文字與書籍裡面。

而且,有些地方是瞻望不到的,你要透過閱讀去想像才能攀上珠穆朗瑪峰,這輩子是很難完成的。

做為一位父親,我想,最欣慰的,是女兒有個不壞的閱讀習慣。

我希望她這一輩子不會有任何一刻覺得無聊,儘管我們沒有辦法幫她找那麼多好的朋友,可是透過閱讀,她能擁有馬奎斯、卡爾維諾、孔子、蘇格拉底……,與她為友,而不會覺得孤獨。

<文章>蛤蜊

上次寫兒子愛吃蛤蜊的事。一位香港網友留言詢問蛤蜊是什麼?這個很難解釋清楚,想想就到yahoo使用找圖功能準備找張蛤蜊照片給他知道,因此時一張圖片勝過所有的說明文字。

使用搜尋功能時,同時發現找到好多網站,有同樣一篇「蛤蜊之歌」的文章(http://roki.seeder.net/story2.htm)。這篇文章我許久以前就收過很多次的email轉寄。是一篇曾經讓印象深刻的文章。

我記得最開始是我一位很有才華,但向來自恃甚高的朋友轉寄給我的。他說,這篇文章給他的很大的震撼。

他老覺得別人不是笨手笨腳跟不上進度,就是喜歡打混摸魚。要不就是遇上欣賞小人的老闆,或是碰上喜歡鬥爭找他麻煩之類的同事,讓他很辛苦。
她說這篇文章讓他深深省思,有問題的會不會其實只有他自己?

我沒有他高標準看世界的程度,但是,年輕氣盛的我其實有一度也覺得周遭人的不太順眼。他的話和這篇文章,讓我很仔細的檢視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模式。
我發現有些真的是我的問題!

當然,我從來沒有冀望自己可以吃得開、遊走四方。我沒需要去討好別人,讓所有人都對我好。不過,當我覺得周遭有問題的人,多過沒問題的人時,我就會開始檢討,是不是自己的態度和處事上又出了什麼問題。

很高興我不經意間又看到這篇文章。再度提醒我一些該注意的事。

開車進城

在老公的監督下,把車子從家裡開到京華城去囉。意思是我第一次把車開到人車擁擠的台北市區道路了。

上上禮拜拿到駕照後,上禮拜下班後回家後,老公都會押著我練車。一開始是在停車場練習,之後要我開出去到捷運站附近的加油站去加油。那個距離平常騎機車覺得很快,不過十幾分鐘路程,沒想到開車大概花了三倍的時間。

不過我還沒有離開家裡附近的道路過。
星期天下午提到想出門走走,老公問我想去哪裡,我說去京華城買東西好了。沒想到竟然要我開車。知道要開進台北市,我開始打退堂鼓。但老公堅持我一定要自己開。

我學車時有一個很混的教練,結果現在有一個很嚴格的私人教練。我說我好緊張,老公說我開車他更緊張。可是我說不想開,他卻說不可以…嗚嗚。

一路上簡直可以說緊張得不得了。手不斷的冒汗。開上兩段快速道路,被無數的車輛超過去–因為我的速度太慢了啦。
然後一直有車子按我喇叭,害我好緊張。ㄟ,想超車的人自己超車啦,不要按我喇叭,害我更緊張了。

中間幾次緊張的想放棄,不過老公很兇的說不可以,堅持要我繼續開。我真後悔當初幹嘛自己提要學開車。嗚嗚。有司機的生活比較好。

我們走基隆高架,下基隆路,走光復南路,一直到八德路轉到京華城。順利抵達京華城鬆了一口氣。不過老公要我自己開下地下停車場去。
哇!我沒開過這麼陡的下坡路,轉彎半徑又小。救人喔。
老公說沒什麼大不了,最壞的狀況只是自己的車擦到牆壁而已,不會撞到人@@

好不容易到B5找到車位,趕快跳下來給老公去停車。我還不會倒車入庫。
回程我抵死不開了。一天一次這樣的挑戰已經夠刺激了。
現在比較可以掌握車和道路的感覺了。不過還是沒辦法自己兼顧前後左右。很多是老公在旁邊盯著提醒。
我離自己開車上路還有段距離吧。不過總是踏出一大步。繼續努力。

曇花

我想大家大概小學就學過「曇花一現」的成語,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真的曇花?

至少我一直沒機會看過真的曇花,甚至沒見過曇花的照片。雖然成語用得很熟,但我一直對曇花應該長什麼樣卻是一點概念也沒有。

婚後我第一次看到真的曇花,是我綠手指婆婆種的眾多植物之一。
不過,我壓根沒想到我第一次看到曇花,竟然是在餐桌上。
曇花是那一天的餐後甜湯–冰糖曇花湯。

當我知道這是曇花時,可以想像我一臉的訝異表情。
「曇花?那個曇花一現的曇花?」我問著現場的每個人。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場的家人八成是從小吃曇花當甜湯,沒有人覺得這值得驚訝的。

不過那次我還是沒看過曇花,我指的是完整的,不是切成碎片的那種。
我告訴婆婆下次開花的時候記得通知我。
之後有一次下班婆婆通知我去看曇花。那時約莫七八點,曇花還不是盛開,只是含苞略開了一點。
曇花盛開聽說要在晚上十點以後。
隔天早上起床時自然已經謝掉了。

不過家裡的曇花通常不到盛開就被採下來了,因為謝掉的不好吃,通常快開時就被摘下來了。

黛玉葬花,但餅乾家吃花。哈哈。

我回娘家時,告訴我媽媽我吃過曇花這件事,我媽媽說我少見多怪,他小時候就吃過了。因為他家裡也種曇花喔。她說曇花閩南語叫「ㄎㄧㄥv 花」,音聽起來和「瓊」的閩南語很像,是不是就是「瓊花」啊?

頁次: Prev 1 2 3 ... 67 68 69 70 71 ... 84 85 86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