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教養 Category

<咕嚕熊>陪讀書比唸書辛苦!

上上禮拜的某一天,接了咕嚕熊親子共讀網

的一個主題為職業婦女親子關係的聯合專欄(好像是四個人輪著寫)。因為算起來一個月只要交一篇,每篇也只要500-1000字而已,主編說不限定內容題材,當時沒多想就接下來了。

剛好這周小餅要月考,這個議題就成了第一篇的主題囉!考前複習  (本文同步刊載於 咕嚕熊親子共讀網 )


繼續閱讀

禮物

我家小孩生日沒有禮物。

繼續閱讀

雙子爸媽永遠的課題–公平

這兩天看了一個親子節目,其中一個案例主角是媽媽和一對兄弟。三個人都處於一個自認委屈的狀態中。

媽媽覺得兩個小孩都是自己生的,自己很公平對待兩個小孩,並沒有委屈偏愛其中一個孩子。但是兄弟倆就是覺得媽媽長期以來不公平,這個不公平也影響了大家一輩子心理的不平衡。
把三個人隔開,媽媽還是始終覺得自己很公平。他說兩個小孩個性不一樣,哥哥什麼都讓人很放心,弟弟什麼都讓人很操心,做什麼都要讓人幫他擦屁股。他只是因為不同小孩做不同的處理,不懂為什麼兩個孩子都認為她偏心。
老大面談時說,他覺得媽媽比較愛弟弟,只要弟弟也在,媽媽眼睛一亮,整個人的專注力都在弟弟身上,弟弟的一舉一動都是媽媽的焦點。
弟弟面談時說,他覺得媽媽比較疼哥哥,哥哥做什麼媽媽都放心,他做什麼媽媽都不放心潑冷水之類的。

繼續閱讀

狀況題

上週末是半年一度的同學會。會中同學丟了一些狀況題給大家。老實說,很多我還沒有答案,正在思考中。

1.打算供養小孩到幾歲?如果小孩一直無法獨立你怎麼做?
2.學歷到底重不重要。小孩唸到什麼程度自己會認為夠了?自己需不需要再唸碩士?
3.學歷無用論?學歷到底重不要要。唸書到底是自己唸開心的還是要唸有用的?所謂的有用定義又是?可以升官?發財?賺大錢?或是更崇高的理想?

有關第一個問題。我自己的理想中的狀況是栽培到大學畢業。如果不務正業就趕出去。

不過朋友朋友舉的例子是一個不算壞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一路準備考試、唸書,考過了又有下個考試目標…一直到30好幾了都沒有工作過。
說實話這個個案的主角真的不算壞,沒有四處閒晃生事,也不是無目標,但就是不工作沒賺過錢。
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朋友的例子是老爸媽不敢退休除了自己的退休金,也存了孩子的’退休金。想想這也還真的辛苦!

其實孩子無法獨立的案例不算少見。最近以來常聽到XX的子女把老爸媽的退休養老金挖光的事情。不是生意失敗、或要調頭寸回來挖走老爸媽的退休金,再不就是要爸媽給一筆錢投資自己的理想,再不就是要爸媽抵押祖產給子女。我家附近很多長輩都加入撿拾資源回收的行列,婆就常說家裡的一些塑膠瓶罐給A得罪B之類的事情。唉。
養到不能獨立的孩子真棘手。

學歷重不重要?這個問題我們幾個工作十幾年的朋友有極端的見解。
走傳播本行的覺得不重要。這個圈子屬於勞力密集的行業,不管專科、大學或是碩士畢業工作的內容和薪資都大同小異。這種狀況下再進修到底重不重要?
一個唸了傳播碩士的同學說,他不想再唸博士學位了,雖然老師很賞賜他的表現,但他覺得有沒有這個學位對他接下來的工作來說沒有改變。
不過走非傳播領域的提供不一樣的見解。因為沒有了那個學位就會無法升遷。
唸個學位另外的功能就是補足其他能力的提升。舉例來說,如果只有

這篇其實是存在草稿夾中快一個月的文章。因為工作很忙想寫的時候一直被打斷,然後等有空的時候就想不出來原先中心主題是想寫什麼了所以一直難產中~
剛本來想要刪掉的,想想還是把他寫一寫出清吧。

「學歷無用論」日前在新聞議題炒作下沸沸揚揚的。
不討論單一公司個案,不討論銷售行為是否過當,不討論傳直銷既定形象,也不討論也許是媒體斷章取義報導。儘單純儘對於「學歷無用論」這個議題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對這個議題有點興趣的關鍵在於,在中秋假期內,在娘家時曾有類似的討論。那天在討論幾個外甥的功課。

二姐說:入社會後發現,實際的狀況是,功課好學歷高的不見得是賺最多錢的。

這是事實,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是經營之神王永慶是小學畢業,台灣首富郭台銘也只是海專畢業。都不算高學歷,但是都是白手起家富可敵國。

娘家爸爸立刻制止我們在小孩面前討論這些,因為這些事實背後有其他更多的事實,但是小孩不懂,只怕斷章取義會給她們錯誤的價值觀。

回台北後正好出現這一則新聞,某公司對新進員工的教育訓練內容之一,就是影射「學歷無用論」。一位受訪者說,如果不需要學位就能賺六位數的錢,為什麼一定要唸完大學去賺一個月3、4萬元的的薪水呢?

必須說,這真的鏗鏘有力的業務話術。
一時間,我發現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當然我知道邏輯上有其詭辯荒謬之處,卻一時語塞舉不出反駁的話。
我在想,當兒女這樣對我說的時候,我要怎麼回答?
面對一個已經心有定見的人,爸爸媽媽如果只有哭哭啼啼求我回頭卻提不出說服的理由,我想成功的機率不大,就算形式上回來了,心可能也不會見得能回到原點。

基本上我覺得這件事情會引起媒體關注是因為同時太多大學生棄學從事「想做的事情」,目前社會普遍認知「棄學」是反社會主流,鼓勵「棄學」更屬於罪大惡極的行為。
同樣的情景幾年前好像也發生過,那時候是一大群的大學生集體在中台禪寺出家。沒記錯的話,當時「棄學」入空門的還包括藝人黃安的妹妹吧。

回到我有興趣的部分:問題的原點,讀書到底是不是為了賺錢?
因為如果讀書唸學位不是為了賺錢,那「學歷無用論」這個基本論述自然就不成立了。

=========================================
這邊穿插一個新聞片段,針對這個議題,代表教育的大家長,也就是鼎鼎有名「罄竹難書」和「三隻小豬」部長在被質詢時回答說:
教部:應導正大學生價值觀
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呼籲全國大學生回到學習本務,在人生寶貴的階段要多充實自己;若只顧眼前,見異思遷,將不利以後人生幾十年的發展。 杜正勝強調,學生的本務是學習,在求學這一段時間,是人生非常寶貴的階段,應好好把握,多充實自己,對以後的發展才有所幫助。

基本上看完這段回話,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虛無飄渺的官腔,好像什麼都講了,卻什麼都沒講:p
=========================================

當然,這是將答案簡化為二分法,如果讀書就是只為了賺多錢,如果不需要學位就能賺六位數的錢,又何須一定要唸完大學去賺一個月3、4萬元的的薪水呢?那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說法就不能完全算錯。
如果讀書不是為了賺錢,那又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不想大聲的說兩者不相關,更不敢說賺錢不重要。
因為如果不是秉持著多唸一點書可以賺錢更多錢、找比較好的工作,當初也許我們都不會埋頭苦讀,跟聯考一關一關的奮戰直到拿到文憑。

我沒有標準答案,這是我們要給自己的答案。這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

不過,其實我要說的是,大家普遍迷信專業、迷信高學歷者說出來的話比較有份量。

所以要人棄學做直銷這是炒短線的做法。真的有說服力的是帶著高學歷去做直銷。帶著專業去做直銷。效果加倍。

這是銷售上的名人實証
購買/參加時大家都有太多不確定
如果此時有專業掛保證
其實
年輕剛畢業當然可以做直銷
門檻低
但是當用光了人脈之後接下來能做什麼
讀書是為了買一張保證
拿到專業可以持續
但是進入障礙和退出障礙
不過我想企圖在短時間內賺夠錢就收山

公立小學、私立小學及森林小學

公立小學、私立小學、安親班、才藝班以及森林小學

整理一下這個月來陸續跟一些這兩年將有小孩上小學的朋友的討論。以下純粹個人經驗及思考過程,沒什麼道理,整個討論過程有絶對主觀的成分在。

該選擇公立小學或私立小學?
這個通常是小一家長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
我自己從小是唸公立國小國中高中一路上來,餅乾爸是私立國小中學一路唸上來。基本上是很不一樣的背景。
繼續閱讀

昨天的星光3

看了昨天的星光大道。印象最深的是最後這一段。李伯恩的樂觀和不絕的創意不只是天賦,而是來是於長期以來給予的家庭教養方式。

有時候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中,大家都太鼓勵「進」的價值觀。人固然要懂得進取但是其實更要懂得「退」的哲學。

人生有太多不定期會發生的挫折,只會「進」在順遂的時候固然春風得意,在逆境時過多的得失心,卻往往讓自己陷入難以承受失敗挫折的境地。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爸媽:了解小孩的興趣和能力極限,放手讓他嘗試並支持他面對結果。

我希望自己也能教會自己的小孩:勇於嘗試,但更懂得如何達觀接受勝負結果。

繼續閱讀

打不打小孩

這一篇算是回覆路人朋友的話題。

有關打不打小孩這個議題,印象中好像不斷在重複提起,在不同階段都有人問起這件事。

先說,我家並不是很有信念堅守愛的教育一定不打小孩那種,只是幾年下來還沒打過小孩。
繼續閱讀

[轉貼]如何解決衝突

[轉貼]如何解決衝突
陳秀芬老師演講 劉宗慧整理 

轉貼自 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  之如何解決衝突 (http://home.kimo.com.tw/kid_education/conflict.htm )

衝 突 實 例

人物:小皮(四歲)、小皮的媽媽;小華(四歲)、小華的奶奶,兩家互不相識

時間:週日午餐時間

場地:麥當勞遊戲間內

經過: 1. 在遊戲間內,有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亂間小皮打了小華的背部,造成小華大哭起來。

2. 接著小華跑去找奶奶,奶奶問他怎麼了?他說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邊幫他揉揉背部,一邊說不痛、不痛。

3. 奶奶又問他是誰打的?小華指著斜對面的小皮,奶奶嘆了一口氣,又幫他揉揉背部,說不痛、不痛,只見小華還是照樣哭得很大聲。

4. 這時忽然聽到小皮的媽媽口氣很兇地問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邊問還一邊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沒多久小皮的媽媽帶著小皮走了,只剩下小華在低聲啜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人中間,彷彿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經歷。我們看到兩個孩子吵架,甚至打起來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卻說:「不痛、不痛!」讓他一直哭個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長,只是打孩子出氣,然後又很沒面子似的拖著孩子離開現場,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留下一個疑團,到底事情解決了沒有?

問 題 的 歸 屬(Problem Ownership)

談到解決衝突這個主題,必須要先釐清問題屬誰?誰需要出面來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搶到玩具很得意,哪裡會覺得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意識,所以他並未擁有問題;擁有問題的人顯然是被打者,因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覺得有問題,他必須出面解決這問題。這不像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以為打人的小孩有問題,他應該出面解決。

由上面這個衝突的例子,我們來看可能會有三種反應,因此就有不同的問題歸屬:

1. 小皮和小華都覺得無所謂,他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地很平常,那就無問題歸屬可言。

2. 被打的小華覺得有問題,他哭得很傷心,那他要學習出面解決他的問題。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覺得有問題,想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例如,小華的奶奶看到孫子被欺負了,很不忍心,出面處理;或是小皮的媽媽看到兒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玩笑開得太過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罵不好聽的話,如「大便、屁股…」等,我們也會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因為我們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第三者的問題歸屬。小女一年級時,學校放學後,有兩位小學生久等不到父母來接,在地下道入口處玩耍推擠,沒想到發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樓梯,當場死亡。如果在場有其他家長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時勸阻,也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問題時,的確有義務要介入,以免事態擴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濫罵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轉變成另外兩個人的衝突。

解 決 衝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問題的歸屬之後,我們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如何正確地解決衝突。

一、行 動

○ 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 坐著哭或跑去告狀。
在行動方面,我們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也就是教導孩子去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遠比我們幫他處理好。因為我們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做他的仲裁者,他遲早要學習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同時,我們不鼓勵孩子告狀、或坐著哭等人來幫忙。愛告狀的孩子通常人際關係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較不受歡迎,這種情況在成人的社會也一樣。除非孩子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處理了,情況依舊無法改善,此時請求大人幫忙,大人就必須介入。畢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處理,有時連大人出面可能都無法解決。

所以,原則上是由大人先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處理無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狀況。我家有個小故事,可以補充說明:小女五歲時,全家一起到她的乾爹、乾媽家玩,他們家充滿了高級的古董及家具,什麼都不能碰,實在讓他們姊弟很無聊,沒多久,兩個人就打起架來了,姊姊被弟弟打,哭著跟在場的乾媽告狀,乾媽說:「你去跟媽媽講。」結果女兒真的跑來跟我說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後跟她說:「媽媽沒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應該要去跟弟弟說才對!」她想了一想,也對,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論去了。因為女兒已經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她跟弟弟說:「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你這樣打我,我很痛耶!」只是這樣陳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覺得好過多了。

二、表達感覺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還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應該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後,首先要義正嚴詞的告訴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個地方,我產生什麼後果。譬如說:「你剛剛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紅起來了。」或者是:「你用腳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單純的表達自己受到了什麼傷害,有何感覺,簡單明瞭,三歲的孩子都能說出來。切忌使用報復的手段,讓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兩人打來打去,沒完沒了。

三、表達思想

○ 我不是給人打的。
╳ 你是個壞小孩,亂打人。
表達完了感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表達思想,嚴肅的跟打人者說:「我不是給人打的。」或是:「手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及「腳是用來走路的,不是用來踢人的。」這樣的表達思想方式,屬於真理的表達,沒有指控的意味,適用於任何人。反之,如果用罵人的方式,說:「你是壞小孩,亂打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增加對立和衝突,應該避免。我們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亂罵人,以免發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狀況。

接下來,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小女三歲時,我被邀請去幼稚園的班上觀察她的上課狀況,我站在門外,隔著單面鏡看她在教室裡的情形,那時剛好是團體時間,大家圍坐在地上一圈,聽老師說故事,沒想到我的女兒被旁邊的大男生推擠了好幾下,當場委屈地掉下眼淚來,老師沒看到這種狀況,所以沒有任何處理,我身在門外,實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學回家後,我問她早上發生的事,她說旁邊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我告訴女兒,Ben推妳,妳應該趕快跟他說:「我不是給人家推的。」沒想到,女兒拒絕這樣說。我勸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說。我仔細想想,女兒不說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對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語的表達。因此,我決定跟她來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義正嚴詞的跟Ben說:「I am not for pushing.」然後Ben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要求再來一次,就這樣,我們玩了好多次,她也聽到我說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後來我要求角色交換,女兒演她自己,我演Ben,結果女兒可以很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在學校碰到同樣狀況,她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幾天以後,我和幼稚園老師進行親師座談會,老師解釋這個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負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換掉?我想了一想,說不必了,因為躲避不是辦法,讓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小環境,就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將來她進入社會,才有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女兒果真適應得很好,Ben再也不會隨便欺負她了。

最後,如果你的衝突對象不是經常會碰到的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辦法,讓孩子在環境上盡量避開可能發生的衝突。例如在公園或遊樂場裡,避開說髒話或暴力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負,同時適當的機會教育,教導孩子不宜的行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歡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小皮和小華的衝突解決之道

從這個衝突實例中,我們看到問題的歸屬有三個:第一個是小華,他被打得很痛,傷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義正嚴詞的對小皮說:「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給人家打的。」第二個是小華的奶奶,她看到小華被打了,應該要安慰小華說:「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幫你揉一揉。」然後再鼓勵小華自己去跟小皮談一談,若小華不敢去,就陪著小華去跟小皮說;第三個是小皮的媽媽,她意識到自己孩子打人了,應該要讓小皮去跟小華道歉,並且強調:「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們必須馬上回家,因為你沒辦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種 衝 突 處 理 狀 況

狀況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應先了解前因後果,讓孩子有申訴的機會,或許別人使用言語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麼委屈,要讓他先講出來,安慰處理過後,才帶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表示他還有不服氣的地方,試著講道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堅持不肯道歉,就必須使出父母的法寶—拿走他的權利,使他有所損失,讓他自己衡量要道歉還是要權利。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麥當勞玩,但他在那裡打人,又不肯道歉,我們就可以說:「如果你不去說對不起,我們就必須離開這裡了,因為你沒辦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嚴重一點的說:「我們從此以後不再來麥當勞了。」看準孩子重視的是什麼,跟孩子鬥智,當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衡量過損失之後,比較會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經驗能力較差,會在行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歲的孩子咬人,告訴過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無法表達時,仍然會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學習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時間,不是一、二次教導就學會的。我們要不斷孩子教導什麼是對的,還要他付出一點代價。久而久之,他漸漸會改變。

如果孩子固執犯錯,老是在打人後,無所謂的說一句:「對不起。」沒有一點誠意,這時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說對不起。請孩子眼睛看著對方,語氣溫柔的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再加上警告:以後再犯這個錯誤的話,將會有何後果(拿走他的一些權利),然後確實執行。

最後我們可以強調:「你是好孩子,不做這樣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質,但是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勸勉他不做這樣的事。

狀況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時間要處理的是給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著找奶奶說:「好痛、好痛。」奶奶卻回答說:「不痛、不痛。」孩子會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聲。嬰兒時期的哭聲,代表他發出訊號說他哪裡不舒服;孩童時期的哭聲,則是需要人了解他的問題,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說:「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氣,是不是呢?讓我來幫你揉一揉。」察看傷處,減輕傷痛感之後,再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請注意,當被打者向打人者表達自身的感覺及思想的時候,不必要求對方道歉,只需表達自己即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們沒辦法要求別人有同樣的回應。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勸導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許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實,簡單的跟孩子說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這是不對的行為。這個社會上有人搶劫、殺人、說謊,我們不必因為別人做錯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親權

我年輕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結果卻造成大人之間的爭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多年前,我與親戚一起用餐,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打翻麵碗,湯汁留出來,弄濕了他爸爸的整條褲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對孩子說:「你弄髒了爸爸的褲子,要跟爸爸說對不起。」小男生不說話,頭低低的,我正想進一步勸說,卻聽到他媽媽說話了:「你不要勉強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覺得他媽媽的說法不對,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後來我跟他媽媽就吵起來了,我們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後,我回想爭執的經過,雖然我站在「理」上,卻少了「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顯然侵犯了別人的親權,也許他媽媽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處理,不在公共場合給他難堪,所以我不應該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場的時候。

學習饒恕的功課

當孩子受到欺負,心裡十分委屈時,縱使別人立刻道歉,卻仍會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學習饒恕的最佳時機。首先要安慰孩子,給他同理心,讓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讓他直接和打人者溝通,表達「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說出內心積存的委屈,然後再慢慢消化內心的怒氣。

真實例子:教會一位姊妹帶著不到四歲的強強(化名),到會友家參加小孩子的聚會。他們跟著許多人一起進門,強強看見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車正要玩,強強就說:「等一下,你應該問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氣,忽然間打了強強一個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媽媽把他帶走,私下教導一番,再回來向強強道歉,但是強強說:「我不要原諒你。」強強不僅耳光痛,還有心裡的委屈和羞辱,無法立即原諒對方。回家後,強強的媽媽對他說:「當我們不能原諒別人時,心裡會很不快樂,以後也不想跟對方玩或說話。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肯原諒別人,只有撒但最高興!」強強聽進去媽媽說的話,打電話跟小浪和好。沒想到,下週日在教會主日學教室遇到小浪時,強強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進教室。媽媽為孩子禱告,並再一次解釋饒恕的意義,孩子終於放下心結,走進了教室,而且也願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後,強強的媽媽告訴我們,強強常常帶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無芥蒂,兩人也成為好朋友。這不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嗎?!

狀況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我們可以介入說:「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園裡,或是小朋友的聚會裡,雙方的家長都不在,我們可以請兩個孩子坐下來,給他們機會分別講出真實狀況。大人在旁傾聽,偶爾轉述事實(例如:「某某說你剛剛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斷,只作協調。因為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沒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會產生委屈與冤枉。若讓孩子們自己說,兩個人都心知肚明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談清楚,引導理虧的孩子道歉,若雙方都有錯,兩個人都必須就自己不對的地方向對方道歉,重歸於好。

孩子們的衝突狀況很多,我們不見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處理,但是把握住原則,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就對了!其實當父母沒有那麼難的,不是嗎?

<轉貼>不要做剪蛹的人

網路轉寄有關教養的文章。我查過不過作者不詳。
=======================================
這基本上和之前提過的「直昇機爸媽」大同小異。
太過保護小孩卻讓小孩成為草莓族,好像是這一代共通的社會問題。

其實太過保護小孩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剪踊型的爸媽,一種是把他纏的更緊不讓他出來,完全沒有機會蛻變。
這個假日,我帶我兒子去公園玩耍,看到一旁有一些爸媽一直喊這個很危險不可以碰、那個太髒了不行之類的。

我個人遇到的週遭朋友中,看得到懂得放手在旁邊指點小孩的爸媽,小孩才真的成熟懂事。
被保護過度的小孩,一是缺乏責任感、二是缺乏自信心裹足不前。

我一直覺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除了基因之外,家庭教養的風格影響很大。

=======================================
●不要做剪蛹的人~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盡頭剪開。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在教養孩子時,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推與拉

我一直是不喜歡被人管的人,將心比心,當了媽媽後,也希望不要以絕對的父母權威來管小孩。
在我的老大身上,我也盡可能不催促他做任何的決定。這當中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跟小孩講道理和說服他。
說起來是很沒效率的,因為其實建立絕對親權權威,很多事只要一吼小孩就乖乖就範。相對起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起來很沒成效的事情上。
但是時間拉長來看,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好像也不不差,兒子心甘情願談好條件的事,他也不賴皮總是能履行自己的承諾。成長中很多造成親子衝突的點,我們都不打不罵平和的度過了,雖然花的溝通時間比別人都久。

不過最近發現兒子的溫吞個性好像越來越明顯了,有些事不加點壓力催促,好像也等不到瓜熟蒂落他自己開口說好的那一天到來。
他好像是那種要推一下進一步的小孩。
有時覺得他個性過份謹慎保守,不願意嘗試任何新的事物。每次一有新的提議他都是先拒絕。

可能是他也大了,我開始覺得「等待他同意」好像也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轉變策略,最近,我開始會主動推他做一些事。他一開始當然不願意,我會強迫他做一次就好。如果他嘗試過一次後還不喜歡,我們還是退回來原來的教育方式:持續溝通,等待,過一陣子再推一下,反覆這樣的過程直到他同意接受的那一天到來。

我要他接受先嘗試一次,同時也保證尊重他嘗試過後不願意接受的權力。

可以發現強迫他一次之後很多結果都是好的。本來怕騎腳踏車過橋,過了之後說好像也不那麼可怕。本來說討厭吃XXX,吃了之後覺得好好吃一口接一口。
回想再久一點的例子,就是上幼稚園,一開始也是哭哭啼啼不肯上,不過撐過那一個禮拜,現在每天上學對他來說是最重也要開心的事。
當然也有失敗的案例,像是積極強迫他不可以包尿布便便,結果還是失敗。但這次他自己開的條件是上大班就戒尿布,我只能等待時間的到來。

我會有態度上的改變,主要是發現兒子的個性太溫吞被動,如果像以往太過強調完全尊重他意願,也擔心會演變成任由他劃地自限。
所以對兒子,我開始有推的動作。

相較於被動的兒子,目前只有2歲的女兒,則是讓我不斷的在「拉」。個性外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兒,是行動派的獅子妹,凡事總是衝過頭。
雖然才兩歲,但是看得出來以後肯定是衝衝衝的代言人。
我想對女兒的教育,應該會和哥哥大不相同。

一被動、一積極,一推一拉。
極端的個性和教養方式,出現在我的兩個小孩身上。
教育,難在沒有一套標準流程,小孩個性、教育方式和大環境在在交錯影響著結果。
每個小孩都是單獨的個案。
教養,還真難啊。

頁次: Prev 1 2 3 4 5 6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