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隨寫 Category

列出10個支持或反對的理由

最近與一些人聊到一些事,再度印證一個長久以來就知道的事實:就是政治是一個可以讓一個成熟的人瞬間變成全然沒有理智的人。
 
其實我沒打算跟半生不熟的人聊政治,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有人喜歡要把一些事情都套上政治評論。
典型的政治狂熱者吧,不過現在還不到選舉季節耶..像這類的討論通常是選舉季節才會發生的事情。
 
聽太多沒有內容只有情緒性的負面抱怨,我有一天忍不住發問,你為什麼看不順眼xxx,列出10個你反對的理由吧。你為什麼覺得ooo比較好?列出10個你支持的原因吧。
 
我發現,要列出反對某個政黨和政客的理由真的超容易的,洋洋灑灑就是一大堆,很顯然的,要雞蛋中挑骨頭真的很容易。
不過有個共同點就是,這被列出的幾十個反對的理由,當事人都講不出太多可佐證自己論調的所以然來,就是很情緒的覺得不好或是不對。
同樣的要列出他支持的某個政客或某政黨的理由時,大概只能列出三五個,而且一樣的,也沒有太多可佐證自己論調的所以然來,就是很情緒的覺得好或是對而已。
 
所以簡化後的結論就是,xx沒有得罪你,oo也沒有比較好,支持或反對的原因或理由只有一個,只要顏色對了就什麼都對了。
 
於是乎,政治的訴求也無須理智政見,選戰策略只要訴求於感性與認同面即可,因為只要立場對了就對了七成以上了,立場對了,即便這個政客或政黨行為是錯的也是可以被解釋和包容的,剩下的就讓他一切盡在不言中吧。

婦人之仁

這也許我這是婦人之仁吧!
這七八年來,每次看到媒體圍陳小姐發飆的新聞,我都覺得幹麻要一直打擾她呢?

我的想法是,冤有頭債有主,找該被圍的人去吧!

我大概也懂媒體的想法。當然媒體自身都會說是職責所在

其實電子媒體真正的想法應該是,圍她總是比較有畫面可以拍得到,而她也總是會讓媒體得到想要的畫面。
她有市場價值,當然要多用用。
媒體八卦狗仔化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只不過一次又一次越來越嗜血…

我想她應該也是知道,可是就忍不住那脾氣,這就成為他註定被追逐的命運。

當然,大家未審先判的習慣,也許他回不回應、回應什麼都可以做成負面報導。但是就媒體的需求,但是如果不回應的新聞畫面很乾,只能5秒、重複播放3次就差不多了(因為這樣的新聞太無聊了)。但是他每次抓狂後回應了那個新聞畫面,內容很精采,基本上可以做成10分鐘的新聞,而且可以24小時重複播放,所以也難怪記者喜歡追他。

也許,她就是忍不住,少了那份深沉的心機,才會不從政,也才是那個家庭中可能唯一全身而退的人。
也或許這是我一直以來對她始終都存有份婦人之仁的不忍。
很想說不要再追他了,我一點也不想看這樣的新聞了。

不過我真的是婦人之仁。
黃小姐同意認罪協商時,說了因為捨不得夫妻雙方入監獄孩子一個人…,流下兩滴清淚時,
雖然我對她向來不以為然,雖然很多人說她是虛假和虛偽,但那天、那個場景畫面和她的理由,那一刻我的婦人之仁‧真的‧也‧埋‧單‧了‧‧‧

Orz~

想想,我還真的超沒有理念、立場和堅持的我~

政治色彩學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每件事情、每個觀點當然都有不同的立場,這個不同應該依據是非黑白為基準。

但是越來越覺得,現在有更多的輿論和價值觀,已經不再以黑與白當標準,而是以藍與綠做為判斷:只要是藍(/或綠)做的都是錯的,只要是綠(/或藍)做的都是對的。

不問事情、不管原因,只要套用這個標準就對了。一定有人支持你,反之,依據黑與白當基準發言,就變成裡外不是人的叛徒。
我個人比較傾向這樣的角度看事情:我可以喜歡(或討厭)某一個人,但是不代表我支持(或反對)這個人的每一件事情。
 
但是以是非黑白為基準,就事論事這樣的色彩學,在政治上應該是不及格的。

我想,我的政治色彩學學分真的應該要重修了。

 
================

照慣例~政治文,本人自己唸唸而已。

================

補充回答留言時的想法:

掀邱毅假髮和踢陳水扁屁股和潑李登輝油漆和踹倒張銘清的通通都是笨蛋。
笨蛋很多,支持笨蛋的只問藍綠不分黑白的大笨蛋更多。

只要做這些事情的笨蛋都可以被人捧成英雄,真的是荒謬。

歡喜做甘願受

「歡喜做甘願受」
這是一句老話,但是真正做得到的沒幾人啊。

週末同學會,某同學提到家中的狀況。
同學未婚,跟爸爸和兄嫂同住。家中好幾口的餐點都是同學負責煮的。
某天同學的爸爸小唸了一下嫂嫂說,嫁進來這麼多年了,沒吃過媳婦煮的一頓飯。
同學說:嫂嫂也不是什麼壞人,就是不會也不愛煮飯,有什麼關係。
然後對著爸爸說:反正我不介意煮啊,再說我也不知道還能煮給你吃多久,你又何必為了這個生氣呢?
老父親感動的哭。

當然,以我們的交情,聽到這麼感人的故事,心中的感動不是沒有,只是嘴賤的程度也少不了虧同學幾句。像是:
這麼噁心的話我說不出來啦!
你什麼時候轉性會講這種話了

虧完後回歸正題,討論著為什麼會突然有這樣的頓悟。
同學說他也不知道,只是年紀大了,看得事情多了,把握當下跟你最愛的人相處顯得越來越重要。
不及時表達,某一天可能就晚了。

然後大家閒聊間提到周遭不少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是對這句話的意涵和精神的一些錯誤做法:

很多人,尤其是我們的上一代,經常發生的不平衡在於某一方默默的做牛做馬,默默的期待別人發現他的功勞,然後深深感謝。
但是這是錯誤的,因為對方可能沒有發現你的功勞而從來不會開口言謝,於是做牛做馬這方自己心裡就不平衡。

這個錯誤在於這種並不是真的歡喜做甘願受,而是被迫做,這個被迫可能是社會的期待,可能是對自己的要求,只是自己認為自己應該要怎樣而不是真心想要。

其實比較好的方式是,只要做你想做的部分,就算沒有回報或是沒有人注意到也開心的部分就好。也許不多,但是是自己真心情願的部分就好。
而不是像為了達成kpi死命做到某種結果。但是超過了自己想做的程度。

這讓我想到一個自己生活中的例子。

我白天要上班,下班後要做家事、照顧孩子。
孩子的部分我通常較不會不甘願,因為那是我愛的部分。
爭執點都是家事。
我老公幾乎都不做家事。但是他的態度向來很好,他會說他沒有不做,只是他討厭人家催他,只要能要讓他留在他願意做的時間做他就會去做。
但是那個時間點,經過10年婚姻的認知和體認後知道,通常都是一個遙遙無期不知道是哪一天哪個時間點,在他真的去做之前通常都自己做好了。

如果要為了催他去做而生氣,我會氣不完。然後他也生氣被指揮。結果兩人每天都為了誰該做家事吵架生了一肚子氣,但是事情還是我自己做了(更氣)。

後來我學會只做我想做的,用我想做家事的頻率。
也許外人的評分中我的家事只有59分,理家程度達不到稱職的80分甚至100分主婦,但是這59分是我甘願做的,就算沒有人幫忙我也不會生氣或不平衡怎麼只有我在做的狀況。

這也許是我的「歡喜做甘願受」的哲學。
也剛好我老公對於家事的完成度和他的參與執行狀況一樣不太在意。
於是我們多年來能達到一個平衡。

當然這其實是一個弔詭的平衡。
可能失衡的狀況1:如果我自己對家裡的期待是達到80分,但是其實我甘願狀態下自己的能力其實只能做到59分,剩下的分數就是要強迫另一半配合來補上,或是自己拼了命犧牲很多休閒來補上。雙方如果有人不願意補上,紛爭就來了。

可能失衡的狀況2:如果我對59分能接受但是另外一半期待是80分,但是他又不願意補上剩下的努力,只期待配偶來做到80分,那紛爭也來了。

可能失衡的狀況3:如果另外一半期待80分以上,但是他又不願意補上那個努力,自己覺得只要找外力協助就可以交差了。這個想法基本上OK的,但是如果這個外力如果是請外傭/清潔阿姨之類的我覺得ok,但是如果是指婆婆之類的,紛爭應該就更多了吧。

->這應該是最弔詭的地方,男人經常以為婆家提供的幫忙是助力,但是對女人來說其實是不折不扣壓力啊!!!
因為通常為了要讓婆家成員能認同自己在主婦這份工作上的稱職,不管原先甘願不甘願的部分我都得加倍認真做,其實這部分精神上的折磨才真的累啊!
當然以我家來說,我婆都會很客氣熱情的說,因為我們上班很忙,他可以幫我們弄XXX。

但是大部分的媳婦應該都還沒有那麼理所當然又白目的敢差遣婆婆做這做那吧!
結果全部都還是自己來。而且還是以自己不願意的超時頻率來做(EX婆兩天來一次,為了怕婆覺得我是懶惰的媳婦,我變成每天下班就算很累也要做,速度要比婆更勤快些),結果更悶。

其實家事是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但是工作上、做人上有更多事情都需要體認「歡喜做甘願受」的精隨,簡單的說,日子每天每天同樣要過,只有能想得通的人才能讓自己的心情更好過些啊!!
 

==========

心中的OS
有人說當開始說教意味越重的時候,就是年紀大了。
這一陣子分別跟不同的同學朋友閒聊,來自大家生活體驗出的頓悟越來越多了,也許只能說,大家都邁向一個該頓悟的年齡了~

個性決定命運

跟大學同學在msn上聊了很多。
聊一些別人跟別人跟自己的私事,不詳述。

只有一個共通的結論:個性決定命運。

年過35(其實昨天msn上的說法是,年屆40,只是我不想用這麼大的數字:p)
早就該為自己的一切負責了
如果還在怨嘆父母沒有提供好的條件、還在怨嘆大環境時不我予,還在怨嘆一堆怨嘆不完的事情,那就註定一輩子怨嘆下去吧。

個性決定命運
這句話在周遭人的身上一次又一次印證著。

同學說,原來40歲是一個頓悟的年紀。

我們一起笑了笑。
40歲也該頓悟了。如果到40歲還不能頓悟,那也許就一輩子糊塗下去也不錯。

2630(政治文)

想了很久要不要po政治文~最後決定還是純紀錄一下。
 
11/11/2008,中華民國在台灣第一次有卸任元首收押入獄。雖然離正式判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沒什麼好鼓掌叫好或是義憤填膺的心情。我不是深藍也不是深綠。只是想紀錄一下。
 
其實聽到的第一刻心情是矛盾的:
貪腐者能有立即的現世報,光這一點就大快人心。
原因不在於跟這個前總統有仇,而是這樣會讓後繼執政者有所警惕不會心存僥倖,對未來政治的清廉會有幫助。這也是支持政治輪替的很大誘因。
矛盾的在於更擔心的刻意的政治操作造成族群的動亂,台灣的社會禁不起更多的不安和動盪了。
 

其實面對這位卸任元首其實心情也很矛盾,我曾經也以自己的選票送他上台過,期待台灣民主能在他任期內真正成熟開花結果。
但是最後傷害台灣民主及民進黨多年努力的卻是他。
 
就跟買股票一樣,自己以為買了一個前途無量的黑馬股,結果發現買了一個只會作假帳的空殼公司。
 
我對小英主席這句話印象很深刻:黨員是非很清楚,也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只是很多感情上的羈絆,讓他們有些不捨,但不表示他們分不清楚是非,他們是非還是分得很清楚。
 
期望與前總統切割後的民進黨可以有全新的出發。
因為台灣需要的是成熟兩黨政治。而不是兩個只會口水鬥的政黨在內耗,只會耗掉台灣的經濟力和競爭力。

台灣需要真正做事而不是只會喊口號搞族群分裂的政府。
期待未來新的政權,不管是哪個顏色哪個政黨都好,多警惕自己,除了不要無能,更不能貪污。
 
我是俗辣,所以抱歉,本文不開放回應。

永遠的在野黨

不久前在網友家看到這段話:無能比貪污更可怕!

當時,一部分對於我們只有爛蘋果可以選感到哀傷,我真的覺得台灣人本質很好,值得更好的政府好好的對待,為什麼會搞到最後我們只有兩個爛蘋果可以選。
當時,我得承認,因為反覆的政策讓我失望透了,那一刻,我確實認同了這句話。

直到兩天前看到這篇報導: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 ,不諱言,真的是一把火起來。
全台灣民眾誰都有權利說這句話,只有貪污的人沒有權力說。
什麼時候價值觀已經變成這樣,做錯事情的人可以這樣把自己做的錯事當成值得拿出來對外大肆宣傳的驕傲了呢?
還是什麼時候開始,貪腐已經不是一個值得被檢討的錯誤了呢?

然後我也因此發現一個自己的盲點,一個逐漸混淆的價值觀,就是當標準是把貪污跟無能擺在一起比較,我表面上看起來選了一個比較不差的,但是這樣的選擇無形間降低了所有的標準,也合理化政客的一些行為。

意思是我接受了從政的哪個不貪?只要有做事,貪一點也是能接受的這樣的標準。

如果,只要這個從政者能幹就有權利貪污,那當年為什麼要千辛萬苦努力的政黨輪替換掉國民黨執政呢?

說實話,我其實不太在意這個已經下野的總統是不是真的有罪與否。我跟他沒有仇。

我在意的只有被偏袒和私心影響而混淆的價值觀。
如果只是因為要包容自己支持的政黨,只是為了要幫這個政黨一些錯誤行為合理化、只是為了要打壓另一個政黨,而去變動自己原先根本的道德和價值觀,只是因為這些簡單私心,最後的結果卻是讓貪腐變成從政者一個可被接受的道德標準,那對我們來說,不管是支持這個政黨的人還是反對這個政黨的人,應該都是未來會失去的絕對多過眼前可以得到的。

因為貪腐,絶對會是一個國家衰敗的百分之百關鍵因素。

我不要因為現況只有爛蘋果可以選就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
我也不要因為支持某個政黨而合理化這個政黨的每件事情。

不想當藍的也不想當綠的,希望能只當永遠的在野黨,不被自己偏袒的私心影響判斷力。

得理饒人

大學時候有個學長,因為不滿系上一些事情挺身起而抗爭。基本上應該說系上普遍都不滿這位老師的一些行為,並不是學長個人的單獨的問題。

我還記得有次學長跟我聊到這些事情的神情。他說:我實在不懂,大家都私下竊竊私語咬牙切齒,不過當我站出來正面對抗的時候,大家沒有領情支持,還扯我後腿。

畢業工作後,有幾次也遇上昏庸無能的主管或老闆。總會有正義的同事站出來對抗,或是私下聯合大家想反這個昏庸無能的主管。
還記得有位跟我比較熟的同事曾跟我說,為什麼大家都只會私下抱怨,當他要站出來跟大老闆說的時候,大家意見又不幫腔,甚至完全扯後腿。

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總有一樣的情節發生不斷重複發生。

當時我的想法是,大家各自有自己的立場和打算,雖然目標好像一致,但是大家想要達成方式和程度不太一樣,自然起而抗爭的步調很難一致。

而這也是我勸告安慰這些氣憤難消朋友的主要內容。

最近,身邊又看到類似的情節。重新回顧過去幾次的案例,這回我又看到不一樣的點。

該怎麼說呢,我發現關鍵點在那個主導/出頭者的姿態上。通常都有各共通點,自己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得理不饒人的窮追猛打。

結果失敗的關鍵點,通常因為自己氣焰太盛,讓原本應該是盟友的人也看不下去,反而會是得不到認同甚至還會引起反感。

於是乎自己是不是站在有理的的一方最後不是決勝的關鍵點。態度才是。

所以,得理要還要懂得饒人真的是種藝術啊!

同情心與同理心

接觸一些社福團體人士後,有了這樣的感覺。

發現這些最基層弱勢、傷殘或是一時面對困頓的人,其實最需要的並不是同情心。

她們有些會(有骨氣?)抗拒謝絕別人協助、有些即使困於情勢收下了協助,心中也不太情願。

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都是不同的個案,中間的原因其實很難三言兩語的說完,不過很多的原因歸到最後其實是她們不希望別人的同情般的施捨。

是太多會出手協助的人,有太多都是姿態太高所致?認為自己有能力贊助所以高人一等的心態?
還是弱勢人士心靈上本來就相對比較脆弱?她們也想要兼顧有自己的尊嚴和生活?

這中間應該有很多錯綜複雜的矛盾情結吧。

也許有能力出手協助的人能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從同情心改為同理心,這樣除了給予實值的物質上照顧,也能多兼顧到受照顧者的心理層面。

厚道

前兩天不小心轉過一個宗教台,提到一個果報說,舉的例子不太恰當,說以前淹水在北部,現在都在南部,是因為南部人xxx (不想寫了,我也是南部人)。
這也許是目前流傳在某些知識水準不高者間的耳語。

類似的果報說耳語以前也常聽過,最常聽到的應屬某前第一家庭第三代男丁都早逝,是因為長輩殺人業障太多禍延子孫。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個第三代不無辜,這部分超過我要討論的範圍,他們只是我舉出來的一個例子,我沒研究歷史,無興趣也無意願幫他們平反什麼..)

不過要說這樣的果報說純屬知識水準不高間耳語,倒也不盡然。我想起幾個月前,川震後某國際巨星說,這是報應,因為政府鎮壓藏獨

諸如此類的果報說,聽起來總有一套完整的邏輯,可讓想相信的人輕易的信服並傳誦。但是仔細想真的是似是而非(其實我比較想用狗屁不通)。

為什麼祖先做錯就要子孫承擔?
為什麼做壞事的是政府(當權人士),遭到報應受苦痛的卻要是人民應該承受?

這樣的果報說,對這些實際受傷害的人來說真的很不厚道,好像他們的苦難就變成是應該的,所以當然該承擔別人的錯誤一般(藏民是人、川民也是人啊,又不是川民去鎮壓藏獨)

我不是不相信果報說。
但是我希望如果真的要講果報說,就要現世報,誰的過錯誰自己承擔,而不是禍延無辜。

頁次: Prev 1 2 3 4 5 6 7 8 ... 11 12 13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