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mandy’sblog Category

充實的週末

這個週末的行程真的滿到不行。

禮拜六上午是兒子學校的親師會。十點半把女兒送到奶奶家寄放一下。11點多帶兒子到學校。
先看看學校的活動照片,有點後悔沒帶相機去拍或是帶個隨身碟把照片存走也好
接著跟老師聊了半個小時,最大的收穫是知道兒子可能有個祕密小女友不告訴我們:p

親師會結束後,帶兒子去吃迴轉壽司。
飯後老公帶兒子去看朋友的新生兒滿月。我參加小型同學會。

這個同學會是定期舉辦的,差不多一個多月半一次。這次因大家的時間一直約不起來,拖了三個月才辦。
唱KTV唱到六點,中間同學們近況的真情告白把大家的眼眶弄得泛紅。我們這一群十多年的老朋友,即使經常見面,還是有說不完的話。
這份感情,希望能一直常常久久維繫下去。

晚上是老同事結婚。我好久沒參加婚禮。我們幾乎是看著這對新人交往,從當兵前到退伍。看了他們喊著結婚四年多,順利步上禮堂,還是滿心的感動。
他們的婚禮真的是我看過最以新人為中心,新人很high的每桌跟人玩遊戲讓人惡整^_^

禮拜天上午起床後老公和朋友去游泳然後打球。
我十一點帶著兩個小孩去開心果家看出生一週多的小海。本來不帶小孩的,但是約好的時間到了,但和老公回家的時間接不上,只好兩個都帶著出門去了。

去小海家的照片看這裡,我沒帶相機去,看別人家的吧

新生兒真的好可愛啊。我記得哥哥和妹妹之前也是這樣一丁點大,一晃眼怎麼兩個都滿屋子飛了。
看著新生命的加入,真的覺得人生充滿了美好啊!

離開開家,把小孩帶回家交給老公,下午和來自香港的老朋友來場下午茶聚會。
距離上次見面已經一年多,上次見面是生妹妹在坐月子中心時了。
妹妹多大,我們就多久沒見面了耶。
聊了三四個小時才散場。

回家後累癱了。
老公說:你這兩天怎麼這麼忙啊?所有你身邊有關的事都發生在這兩天喔。
我說對啊,平常一個月難得有兩次聚會的,光這兩天跑了五場聚會。

一學期一度的親師會,三個月一次的同學會,講了四年多的婚禮。
等了10個月的小海,加上一年兩個月沒見面的朋友
這些珍貴的聚會通通聚集在這個週末,一個都捨不得推掉。

過了充實的兩天。真好^_^

從一篇文章看起

這篇文章是指阿孝老師寫的:: 我的同學姚文智

這裡不討論阿孝老師這篇文章內容。不討論姚文智。更不討論近日來姚文智政策正確性。
而是對這篇文章產生的一些效應讓我覺得很有趣。

其一
我的疑問是:bolg/個人網站到底算媒體?還是個人的私領域?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阿孝老師寫了這篇文章,放在自己的網站上。算是日記生活記錄的一部分,像我自己寫今天逛了哪家百貨公司、看到哪位明星一樣的道理。
阿孝寫的是自己眼中的同學,姑且不論是不是有偏頗,有沒有一些回應者表示的寫得太過好,他的刊登管道是自己的網站,而不是不是投稿媒體。
卻引起極多的反對批評聲音。

這個對我來說,有某種程度的衝擊。我的想法中,要訴諸公評的,我會到討論區去。寫在自家網站的東西,就是我自己主觀,我自己高興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需要跟別人報告,愛看的來看,不愛看的人就走。在別人家鬧事踢館,基本上不太符合我認定中的網路禮儀。
而有爭議的事,我就搬回自己家寫,這樣就不需要跟人家辯論討論正確性。

我當然知道寫在網路上的東西就不能避免別人來看。但是我基本上還是把個人網站界定為個人的私產,寫什麼不需要訴諸公評負責任的。

不過這次事件對我的衝擊同阿孝老師寫的這段話:
沒料到這篇文章會被那麼多人轉寄,更沒料到它會成為Google和Yahoo檢索「姚文智」的第一篇文章。這讓這篇文章的傳播範圍比預期的大、流傳時間比預期的久,不知不覺脫離了寫作的時空脈絡

搜尋引擎打破了個人網站的封閉性,轉寄讓一篇文章不再只停留在原點,加上blog造成的社群群聚威力…讓現在我已不敢再理直氣壯的堅持原來的想法:個人網站和blog是私領域。
雖然每天泡在網路上,工作和生活和網路都與網路分不太開,但我必須說,我真的低估了網路的複雜性。

其二
我認為人的多面化好像被刻意抹滅了。
壞老闆可能是好同學,可能是壞老公,可能是好爸爸。
壞的人其實應該也有好的一面。
所以評價一個人,有多元的結果應該是很正常的。

我記得以前歷史課老師提到和珅,一個歷史評價極差的人。但是在稗官野史上出現過一個他幫助窮人的案例。
這個不在於幫和珅形象翻案,而是指就算有一萬個人說和珅不好,但是那位曾經受惠過和珅的窮人,可能一輩子都會歌頌他的功德。不在於想拍和珅馬屁,而在於這才是他看到的和珅。
同樣的,誰怎麼看什麼人,真的很難斷言誰是誰非。

其三
這就是比較簡單的想法了。我想太多人真的太苦悶了。找不道罵人管道,就隨便找個跟自己討厭的人有一點關係的可憐蟲出氣。
除了像阿孝這樣被遷怒的倒楣鬼, 還有像我這樣被調侃的:ㄟ,那是你們學長耶。
–>真是關我啥事。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且要說傑出校友,我想好的壞的他都還排不上第一位,敝系之前還曾出過已經被死刑處決多年的胡關寶勒(綁架現任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首創勒索1億元天價的紀錄)。

長輩說:那是你們學長。你怎麼看這件事?剛剛新聞你們好多學弟妹都在罵他
–>我沒看到這則新聞,不過哪個笨蛋記者做的新聞啊?我懷疑在學生能講出什麼東西啊。

同事說:這是你學長耶。他是科班的怎麼這麼不懂法律?
–>我倒是很認真的思索這句話。回想四年的新聞教育,新聞系對於法律好像不是那麼在意,倒是十分崇尚新聞自由的維繫。
不過我只是笑笑可不能回答,回了一個會有更回不完的答案。

<轉貼>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最近收到的轉寄文章。

其實這樣的想法,我自己幾年前也提過:29歲的xmas

我想,我算是已經懂得警惕自己夫妻關係維繫重要性的人了,不過,好像無意間,自己就會走向這個方向
要不就是老大的要妳陪玩、說故事、陪打電動、看電視,再不就是老二要抱抱、喝奶、擦屁屁…
有時候好不容易終於有機會聊某個話題,才開場而已,老大就會開始說他學校發生的事情(其實,他只是不甘寂寞,我們的話題太無聊了,他想要軋一腳一起討論^_^)
老二就會趴在妳的身上要妳陪玩。

只能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小孩一下子就長大了。

最近一直覺得,小孩的存在好像兩面刀
優點是,夫妻能有共識,共同努力的目標,沒了小孩,夫妻關係好像可以隨時一拍即散(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這只是形容,只是覺得缺乏一點共同維繫的因子和動力)

缺點是,夫妻關係很容易淡化,因為不再有時間聊彼此的心事、抱負和理想。

到底對婚姻關係來說,是有小孩好?還是不生小孩比較好呢?
對於這個,我其實沒有比較好的答案。
(我們是已經沒有退路了啦,小孩已經生了啊(還生了兩個勒),又不能棄養^_^)

嗯,大家共勉之吧~

回留言時想到的。小小補充一下自己的想法:
記得上禮拜天跟一個朋友聊天
她說即使已經到了某個年紀,心中還有一部分天真的夢想,不願意接受現實就是怎樣
我覺得我對婚姻何嘗不是如此?
我的意思是,我當然知道愛情進入婚姻之後會流於生活化,大家都這樣過日子,不應太抱怨
但是我想我只是不太情願愛情就這樣了
即使老公也認命沒有抱怨,我也不希望愛情到後來只是生活
如果到後來真的這樣了我也會接受
但是在此之前,我還是覺得應該要努力經營維繫
******************************
以下是收到的原文,作者不可考
其中幾個版本有不一樣的開頭,我想是不同人閱讀後的心得眉批加註吧。
不過我也無從判斷原始作者的文章哪一份才是完整的。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今天在飛機上看到一個斗大的報導~~
郭泰源~六連敗~~張瓊姿~沒有一通關心電話~~

原因是—張瓊姿心思都放在小孩身上唉~~~是對~是錯~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非常中肯的文章很有道理.

子女, 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 ~ 才是家庭的歸人!

父子兩現在在騎馬打仗!!
玩的很開心,但這樣的日子還能有多久呢?
長大後是真的成為過客,因為他將是別人的老公~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啊!

現代的小家庭,家庭重心未必是夫妻,許多小家庭的家庭重心是子女。
中國人一向有犧牲這一代,成就下一代的偉大精神,
但結果往往是這一代確實是被犧牲了,但並沒有成就到下一代。

子女需要被照顧,需要被教育,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
但絕對不能取代夫妻而成為家庭的重心。

許多夫妻都不會承認子女是家庭的重心,
但仔細想想有多少夫妻不是有了孩子之後,
就從來沒有兩個人一起去看過一埸電影,
反而一起陪孩子,看孩子決定看的片子的機會倒是增多了不少。

既然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就沒有理由要成為家庭的重心,
否則曲終人散,客人走了,做主人的老人家又情何以堪。

實際算起來,子女一生在父母身邊的日子,
平均還不到夫妻未來要相處時間的一半,
實在沒有取代夫妻成為家庭重心的任何理由。

現代的子女,絕大部份都處於被過份關心,被過度照顧、
擁有過度豐富的物質,但所需要具備的負責、合作的能力(E.Q),
卻嚴重的不足,這確是父母自己先要具備並培養好的”身教”部份啊!

孩子長期處於家庭重心,被關心照顧備至的地位,
造成子女知識有餘卻常識不足,
聰明有餘,常識卻不足,IQ有餘而EQ不足,機巧有餘而厚道不足。

將子女置於家庭重心,其實是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且夫妻本身也同受其害。

一個以夫妻為重心的家庭,不會只在意子女的學習,
而忽略了夫妻也應繼續學習;
不會只在意子女的情緒,而忽略了夫妻雙方的情緒;
不會永無止盡的讓子女介入夫妻的生活;
更不會只單愛子女而不去愛自己的先生或太太。

務必記住下面的天條:
一個以子女為重心的家庭,夫妻之間很難存在高品質的愛情。
夫妻間要好好相愛,請先將子女這個愛情的第三者,排到第二線,
而至於扮演婚姻殺手的第三者-外遇,更要明智地將它屏除在外碰不得,
因為外遇者歡心了,但遭遇外遇而受傷的另一半,
心中的痛卻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他的。

「少年夫妻老來伴」,千萬不要讓愛情隨著婚姻的開始、
子女的出現而漸漸褪色或消失,
老年時候的另一半,絕對不會是別的男(女)人,
而是婚姻中一直守候在你身旁的另一半啊!

幼兒學英文

在自家網站言版回了一篇有一點挑釁(?)意味留言。

詢問「身為一個幼稚園學英文小孩的家長」(好大的帽子啊:p)對這新聞的看法:

幼兒學英文 自廢優勢 (http://tw.news.yahoo.com/051003/19/2d9r5.html )

回的有點長,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貼在這裡。

*********************************

應該說台北要找個完全沒英文的幼稚園,比找有教英文的難,所以很難避免幼稚園上英文。

真要說有什麼看法,我是覺得學者把學英文的出發點看得太窄了,我說的是這一句:
>>現在國中基測的英文並不難,花太多時間在英文上,並不會對升學有決定性的幫助

我基本上不認為學英文目的在於通過基測,讓小孩學英文也不在於讓他從幼稚園開始準備基測。
而且也未免想太遠了點,就好像我兒子上幼稚園開始聊班上的女同學很可愛,我就開始煩惱他交女朋友結婚的事一樣。

還有這一點:
>>體認到英文競爭力得靠深度閱讀和書寫,不是建立在小孩子講大人的應酬對話上

基本上,聽說讀寫一樣重要。搞不懂所謂的讀寫比聽說有競爭力,這個所謂的競爭力指的是比較會「考試」嗎??
否則在工作上,會讀寫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聽不懂或無法開口表達你的想法,一點也無法展現你的競爭力。

不過我很認同這一句喔:所謂的「雙語教育」是母語和外國語文同樣重視

簡單說,我對於小孩幼稚園學英文(或是中文、數學也一樣)根本沒有那麼多看法,只不過是讓小孩聽聽玩玩罷了。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語言這個問題,從教育變成政治角力的一部份。
今天這個新聞一點也沒有新意。
說穿了這個議題再度被提起,只是因為台北市決定要讓小學上一堂英文課,中央教育單位不肯。

所有的事情很像都只能以兩極二分法來看待:
學英文=荒廢中文
學英文=不本土化

排除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完全不教不學英文(包括學校和家中)其實不等於能把中文學好這件事
不然就不會有滿街都是中文差、英文更爛的小孩

我很認同搶救現在學子的中文能力,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但是把焦點擺在一兩堂英文課,實在太過誇大模糊焦點
注音文的氾濫,為了去中國化而減少文言詩詞在國文課中的比例之類的,對於學子國文造詣的影響層面可能更大。
(或是五號阿姨補充的理由:
造成國文造詣低落的主因其實是閱讀量的不足~與作文課時數降低~
現在小朋友的娛樂多元化~休閒時的閱讀時數自然就被其他娛樂瓜分了~而作文課時數降低~更是造成學生「寫不出來」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小孩學英文會達到偏廢中文的程度
唯一的問題只有在家長身上,因為這個家長應該已經變成某種程度的英文偏執狂:讓小孩在學校念英文,回家念英文,崇尚外國文化,無時無刻浸泡在英文環境中
否則我覺得以我這樣一般英文程度的家長,要把小孩教成能因為英文而偏廢中文,我覺得很難吧

以一句我很喜歡一個成語「過猶不及」來結尾。
太刻意完全不學英文,和太刻意為學英文營造一個完全「浸泡式」的學習環境,其實一樣好玩。
我覺得好玩的地方在於「太刻意」這一點上。
為了達到某種理想目標而過份偏執「一定要怎樣」「一定不怎樣」,純然只是從大人的觀點在左右一切,完全失去讓小孩自然發展的教育原則。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知道為何,這兩天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冒出來
或許是因為前幾天看了老媽和老爸的關係

老爸現在視力不好,老媽幾乎到哪裡都牽著老爸的手怕他跌倒
吃飯、上廁所、買東西…

其實老爸老媽的感情超好,在這次老爸視力不佳前,他們平常就是手牽手的,只不過當然沒有現在走到哪裡都牽手這麼誇張就是了^_^
我記得高中時候,有一次鄰居同學問我說你爸和你媽都這樣嗎?
我說怎樣?
她說在路上看到老爸牽著老媽的手散步
不止一次喔。

我記得當時很直覺的回答他:夫妻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嗎?
我們從小看到我老爸和老媽都是這樣啊。
我朋友淺淺的笑著,搖搖頭說:並不是每對夫妻都這樣,應該說,大部分的夫妻都沒有這樣吧。

後來我開始觀察路上的夫妻,果然,他們那一代的夫妻很少感情好到像老爸老媽那樣外顯表現的。

很高興他們可以這樣一直牽手到老。
想想,結婚到底所為為何?
目標,或許只是單純的想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老伴老伴,到老了仍有你為伴吧。

不同的診斷

從上禮拜,心跟著娘家老爸跑。

老爸的眼睛從去年開始眼瞼下垂,每天起床後半個小時,眼皮就不能自主的下垂變成半閉上的狀況。

先看西醫說是老化,之後看中醫開了中藥吃。

連續吃了百餘帖中藥後神奇治癒了。不過停藥後沒多久又恢復原狀。
最近惡化的情況日漸嚴重,原本只有單眼,後來兩眼眼皮都下垂張不開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於是平常只能用美容膠帶貼著眼皮讓眼皮打開,不過因為自己貼的不是很好,嚴重影響視差,走路很難平衡。

姊夫說可能是自體免疫力失衡造成。不過他不是專科醫生不敢斷定。
在嘉義找眼科醫生,眼科說眼球的功能正常,是眼皮的問題,應該找神經科。神經科說這是眼睛的問題,應該找眼科。

小醫院不熟不接案,於是老爸決定要上台北找大型醫院「名醫」診斷了。
因為不熟悉這個領域,醫生眾多,誰知道該找哪一科哪一位醫生啊?
於是上網找了有關眼瞼下垂相關資料,找到了幾位曾發表眼瞼下垂文章的醫生,其實也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就代表他們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不過想至少他們發表過類似的主題應該多少清楚這樣的狀況。–>這是無管道「探聽」者的簡單想法。

第一天優先去的是知名的大型教學醫院眼科,醫生看了一下說,可以開很簡單雙眼皮手術把眼皮縫起來即可,這是很簡單的手術沒有什麼危險性。
不過醫生沒有解釋什麼原因,過程也只用很簡單的手電筒狀儀器檢查。然後說視神經已經有損傷了,未來可能會影響視力或失明。
問開了刀除了可以把眼皮縫起來看得清楚之外,能治療視神經損傷嗎?
答案是不行。

爸媽有點沮喪的回家。於是我們幫他掛了第二家眼科專科醫院書田診所。
爸媽並沒有先告知醫生前一天醫生檢查結果,只是先問視神經有沒有受損,醫生仔細檢查過後說,視神經應該沒有受損。
醫生提了一個和前一家大型醫院一樣的處理方法,就是把眼皮縫起來。這位醫生說,造成眼瞼下垂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眼部的肌無力症。
縫眼皮其實是最簡單的治標方式。如果是肌無力症,可以透過藥物控制改善病情。
不過書田是小醫院,沒有適當的檢查儀器,他建議轉診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他推薦台北榮總或台南成大醫院。
真的找不到原因可治療,最後就進行縫眼皮的手術。

於是第三天到了台北榮總眼科。榮總的醫生仔細詢檢查後說視神經應該沒有受損。因為老爸不是整天都張不開眼睛,起床半個小時內是OK的,榮總的醫生也是傾向肌無力的方向處理。
先打了針等了一會兒檢查,老爸說那段時間眼皮神奇的可以打開了,所以醫生初步判斷藥物可以控制改善病情。
拿了兩個禮拜的藥回家吃,兩個禮拜後再回來複診。

老爸老媽開心的回家。
再來就等兩個禮拜後看情況了。

**************

其實會想寫本文,純粹是早上看到[醫學前線肥皂箱 ]的「怎會三個醫師卻會有三個不同的診斷呢?」 後加上近日家裡的情況而寫了這一篇。
不貼那邊除了因為本文並非是那一篇的回應,而且,重點是那個版都是醫生啊,在那裡寫這些內容有點壓力耶:p

身為病人(包括家屬),我想「不同醫師為什麼會有不同診斷」應該是大多數病人的疑問,對病人來說,病是同一個,理論上,不管誰都應該診斷出同樣的結果來。
當然醫生不是這麼想,涉及到醫療,事情也很難這樣簡化二分法。
不過病人想法就是這麼單純直接。

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會是病人的心態,為什麼會去兩三家醫院求診?
從病人(家屬)的角度來看很簡單,其實不見得是不相信這一個醫生的診斷,而是每個病人心裡都有一個自己希望要的結果:像是不想開刀,不接受視神經受損的事實,所以診斷結果跟自己預期不太一樣,很自然會想求助第二個醫生看看有沒有比較接近自己想接受結果的治療方法。

再權威的醫生都會有盲點和誤診的時候,所以病人的心態還是覺得多問幾家比較保險些吧。

計數器

網站首頁一直有計數器,不過想不起來已經多久沒有仔細看過上面的數字了。
前兩天再度興起瞧了一下自己所有網站的計數器報表,發現扣除重複參觀,每天固定的參觀人數平均在120-150人次。
說不多但也不少。
這個數字很穩定,所以這些大概就是我的基本盤讀者囉。
因為只有少數留過言,不知道你們是誰,但是謝謝你們花時間閱讀一些沒有太多人生大道理也沒有文學內涵的東西。
不過至少不心虛,因為沒寫一些無病呻吟又狗屁不通的垃圾出來。

********

剛開始擁有網站時,我其實很喜歡都盯著看那個數字的跳動。達到某個整數時,超有成就感的。
但是不知道從何時起,那個數字對我來說意義不再那麼明顯。以一個經營五年的站來說,一天100-200人次,首頁五年下來累計了十幾二十萬人次,那個數字已經多到讓人沒有太大感覺了。

不過還是覺得計數器真的是微妙的東西。
如果沒有計數器每天勤勞穩定的跳動,會讓人有是不是沒有讀者來訪過的錯覺。

我的讀者向來屬於沉默一族,這百來人曾經留過言的最多不過一成吧。當沒有太多留言時,若忘記計數器的跳動時,有時候覺得分外的安靜。
雖然我也喜歡大家留言的熱鬧,但是也同樣享受這樣的寧靜時刻。
不必為了交代什麼而寫,不必為了掌聲或回應而寫。只是為了想寫東西而寫東西,這樣的寧靜別具一番特色。

這幾年下來,覺得在開一個網站寫東西的心態上轉變了很多。
記得一開站時,喜歡自己到處廣播,在外站留言時,會留下自己的網址,希望大家多連結並廣泛的來參觀。
自己成天很開心的盯著計數器和留言版。

後來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低調,在外網站留言也不留自己家網址了。
因為怕世界太小,網網相連,左點右點,點著點著,太多網路大驚奇就此發生。

這樣一寫,會不會把讀者逼跑啊,哈哈。
當然開站寫東西就不怕人來看,只不過微妙的心理上,只是不希望認識的人來看,擔心作繭自縛讓自己寫起東西來綁手綁腳。
想想真搞的自己寫的不開心,那還不如就不寫算了。

烏龜、墓園和神像

烏龜、墓園和神像。
多突兀不相干的三件事。
卻是多年後回顧大學青澀歲月時立刻躍出腦海的三項東西。

烏龜
記憶中最鮮明的,是喜歡曬太陽的文友龜。經常可憐兮兮的被無聊的學子用麵包丟。
有一回文友龜進了教室跟我們一起上課。
還記得老師不悅的表情,擺明了不相信文友龜是自己好學爬進來旁聽。
說實話,至今我仍不知道是哪為人兄惡作劇把他放進來的。

墓園
我是不知道有幾個校園有墓園,不過第一次在校園裡看到墓園著實嚇了一跳。
雖然緊閉著的門讓這看起來不太像墓園,所以一度我懷疑只是衣冠塚之類的。不過也無從求證。
老實說,後來我倒是挺喜歡在那附近晃的,因為真的挺安靜的^_*

神像
這尊神像就矗立在女生宿舍旁。([尊]這個單位應該沒用錯吧:p)
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是和藹的聖母面容感動了我,而是這大概是這所校園中,少數有宗教意涵的裝飾吧。
入學前我一直很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宗教的包圍,成天唱詩班禱告之類的。很感動的是,學校並不特別強調特定宗教重要性。除了神職人員滿校園走來走去外,學校並沒有太多的宗教味。
對神像的印象在於,某次攝影課要交作業時,我自訂的主題是校園建築的特色,當下想到要拍的就是這尊聖母像。
因為以我當時簡單的頭腦,能想到最直接和宗教校園連結的就是她了。當然,她成了我那次作業的最佳女主角。

*****************
會突然寫這篇文章,起因於帆船今天文章中提到了夢裡校園中的聖母像。
一時間,青澀歲月中的點滴,經過逾10年沈澱後,再度被翻動出來。
烏龜、墓園和神像是前三項冒出來的記憶,但是寫著寫著,更多的東西跳出記憶:
上了一學期,完全聽不懂的人生哲學課(不只是內容哲學,老師的口音更哲學了)
享有一年一次比他校多出來的假–耶穌受難日
當初學的雞飛狗跳,畢業後一點也沒聽過有人用的新翰藝排版軟體
撐著傘的身形像極了Totoro的學長兼老師阿孝
喜歡遲到的主播老師
好吃又便宜的冰淇淋及酸辣麵
當然還有那個全省聞名的聖誕晚會
……
該停下來了,因為再想下去就沒完沒了囉^_^

西瓜

約在我們喜歡的老餐廳一起晚餐。
餐後,如往常般,老闆送上了兩片你的最愛-大紅西瓜。

你開心的嗑著第一片西瓜,邊說著今年夏天西瓜像天價一樣貴。
是啊,原本夏天家裡冰箱打開一定有西瓜的,愛西瓜的你,通常都會自己買回家冰著隨時吃。
但今年西瓜幾乎沒進過家門,因為一斤二三十,真的貴到買不下手。

吃完了第一片。看你意猶未盡,我對你說,另一片也給你吧。
你說我不吃嗎?
我說我吃西瓜,但是程度不像你一樣狂熱。同樣一片西瓜,給你吃的價值感會比較高些:p
你開心的吃著那片西瓜,允諾下次如果是芒果的話就會讓我多吃些。
是啊,芒果是我的最愛,今年的芒果一斤七八十,也同樣貴的讓人買不下手。

很開心的看你像小孩一樣滿足的吃完了那片西瓜。
不過兩片西瓜,就可以獲得這麼大的滿足,我們真是一對容易滿足的傻瓜。

想想,每個月花在兩個小孩身上的錢,大概可以買一台還不錯的NB了,卻為了水果貴了些下不了手。
真的,更像一對傻瓜了^_^

<轉貼>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
「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頁次: Prev 1 2 3 ... 53 54 55 56 57 ... 84 85 86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