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mandy’sblog Category

鳥巢

在愛買附近民宅屋簷下發現的。
巢裡三隻小鳥探出頭來,等待著鳥爸爸鳥媽媽回來^_^

屋簷下光線很暗,但我不敢使用閃光燈,怕驚擾小小鳥的生活。

飛機

因為辦公桌面向著河濱公園,河的對岸就是松山機場的跑道。
上班時只要一抬頭,幾乎每隔幾次就可以看到一架飛機像這樣從我眼前飛過。


(拜颱風天將來之賜,天空超藍又一點雲都沒有)

沒確認過航班表,不過我想松山機場每天起飛的航班至少有上百班次吧。我一天內看著飛機從眼前飛過的次數,絕對不下幾十次。

老實說,我自己倒是挺喜歡這樣的景致。賞心悅目極了。

不過這是我自己理智上這樣認為啦。

剛搬到內湖時,我其實一直沒注意到每天看飛機起飛的影響。直到一個禮拜後一個晚上,我夢到飛機竟然一路飛過來,撞進我們辦公室。我是流著冷汗嚇醒來的。

隔天告訴同事這個夢,同事笑著說:你以為是911啊?恐怖份子要撞也不會撞我們這個不起眼的大樓,台北目前最顯眼的目標應該是台北101,還輪不到這棟大樓。

我理智上當然知道,不過,我不知道原來每天看著飛機起降,我心中竟存在這樣的恐懼耶,哈哈。

陳太太

前幾天下班回家接到電話。
陌生的聲音,劈頭就問:陳太太在不在家。

我很直覺的就說不在,然後報上婆家的電話請對方重打一次。
因為婆婆白天經常在我家帶小孩,所以會有找她的電話打來我們家是很正常的。

掛上電話後,我想了一下跟老公說:我也是陳太太耶。不過我完全想過要問對方找哪一位陳太太。因為我一點也沒有想過那可能會是找我的。

結婚五年多,幾乎沒有人叫過我陳太太,而我也不希望人家這樣稱呼我。這個頭銜還是保留給婆婆吧^_^

不過兒子等上學後,他的同學會叫我陳媽媽吧,感覺起來更老了:(

颱風前夕

因為過兩天有颱風,今天的天空藍得驚人。
當然,氣溫也熱得嚇人。

自從搬到內湖後,我一直很想拍辦公室看出去的景致。如果不考慮上班地點很遠,這裡的view真的很棒。
不過平常的天空都是灰色,即便晴天也一樣。台北的天空,唉。
拜颱風之賜,今天的天空終於呈現漂亮的藍色。
不過辦公室的玻璃真的太髒了,透過玻璃拍照,還是有點灰灰的。
真可惜:(


這個角度可以遠眺新光三越。


這角度可以看到台北101。


附近的連外道路。


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飛機經過的鏡頭。


從公司頂樓拍不遠處即將開幕,號稱亞洲規模第二大的美麗華摩天輪。


從公司頂樓拍附近電信公司的碟型天線。沒隔著髒玻璃拍,天空顯得更藍了。


使用數位變焦拉近看101。玻璃顯得有點髒,焦點也有點不清楚。不過完整的看到了整棟的台北101。


這個應該是哪個橋呢?麥帥還是環東?


另一個角度看台北101。


這是回家路上,在市民大道上車子停下來時拍的。 已經傍晚六點半了,天空顏色還是藍的驚人。

我們辦公室是全部玻璃建築,而我的座位就是面對這片風景,這就是我每天上班抬起頭會看到的風景喔!
PS記錄一下:這個颱風叫「敏督利」是北韓提供的名字,意思是蒲公英。知道原意,就覺得這個颱風美多了。

八卦

這兩天最熱的新聞,應該是知名主播和政壇名人之子被八卦週刊拍到約會的鏡頭。
我覺得還好啦,男未娶女未嫁,又都沒有固定交往異性朋友,我覺得一點道德爭議都沒有。

可能心碎的人一籮筐,口出惡言的人眾多。
新聞中引述了一堆網友的批評。真是一堆沒氣質酸葡萄網友。干卿何事啊?
我覺得新聞處理得也很奇怪,為什麼淨會擷取一些譁眾取寵、沒有內涵的網友批評之詞呢?

但這不是我的重點。而是昨晚下班時,我在車上聽到王偉忠和某來賓真對這件事的對談內容,談的是八卦文化。
我覺得有趣的論點不是誰和誰真的在一起配不配,而是對看倌的分析。

節目中提到,中產階級上班族是最喜歡批評八卦文化對社會有不良影響的人,但是,也是最愛八卦的人。
打開抽屜,大概都可以看到滿滿的八卦週刊。

好吧,我必須承認,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倒是挺喜歡看八卦週刊的。尤其在洗頭時。
我自己沒有買八卦雜誌的習慣,不過八卦雜誌被我稱之為洗頭雜誌,在美容院洗頭時我一定認真仔細的看。

老實說,八卦週刊誇張的挺有趣的^_^
想想,自己真的太無聊了。

年少輕狂

也許是夏天到了,這兩天新聞都是溺斃的意外。除了幼童,令人震驚的還有台大學生和老師也溺斃的意外。
說意外真的也說不過去,因為是清晨喝酒後跳下水戲水,因為體力不支而溺斃。
以平均20歲的年齡,不應該不懂判斷這其中的危險性吧。只能說真的是玩命。
看著父母親人痛苦的畫面,真的於心不忍,一個小孩好不容易拉拔到大學,竟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情何以堪啊?
不過,回頭想想,當自己在那個年紀,似乎這類的蠢事也幹過不少: 三更半夜山區機車夜遊、到沒有水上管理員的淡海戲水…等等。

現在自己想起來都覺得捏了一把冷汗。
該說是年輕氣盛思慮不週?還是年少輕狂呢?

<電影>蝴蝶效應、哈利波特3、史瑞克2

這幾個禮拜,拜兒子開始會主動要求在爺爺奶奶家過夜之賜,我和老公有機會可以重拾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

我們看了三部很不錯的電影:
第一部是蝴蝶效應,第二部是哈利波特3阿茲卡班的逃犯。最後一部是史瑞克2。

蝴蝶效應的劇情編排比我想像中精彩,從之前看的劇情簡介,我原本以為他的劇情會很嚴肅。
因為報章雜誌的劇情介紹不斷提及「混沌理論」,天下出版的「混沌」這本書在我家的書架上很久了,我一直提不起勁看完。
慶幸的是,整部電影看完,即便不瞭解混沌理論,完全不影響劇情。
我喜歡這個結局,編劇讓主角解套的很成功。主角比他的爸爸聰明,可以成功從輪迴中解套,不陷入他爸爸無法彌補的悲劇中。

哈利波特3阿茲卡班的逃犯是我看過續集電影中,少數能拍攝的比前幾集都好的電影。
哈利波特的前兩集電影,都讓我覺得沒有書精彩。其實這類的原著很著名的改編電影,要拍得好很難,因為觀眾對劇情很熟,也有太多自己的想像。
不過這一集的情節拍的很緊湊不沈悶。雖然因為片長關係,省略了很多書中的情節,像是劫盜地圖那四個名字是何意思等等,在電影中全然沒有提及等等,這類的細節雖然沒有影響劇情結構,但是沒看過書的人應該也是一頭霧水。
但是基本上是部很不錯的續集電影。
老實說,如果我沒看過書,我想我會更喜歡這部電影,因為看過書之後,對劇情想像的空間就被壓縮了不少。

史瑞克2真的是部讓我們從頭笑到尾的電影。
我很欣賞第一集的結局,很讓人訝異,因為照「傳統」來說,結局應該是變成俊男美女,不過劇情擺脫了這樣的窠臼。看第一集時,已經給我們一個驚奇。
第二集相對缺乏這樣的驚奇,因為第一集已經用過了啊,所以第二集的結局不讓人訝異。
試想,如果第二集的結局,女主角的選擇又回到希望兩人變成俊男美女,住在皇宮中,那不就連第一集都毀掉了嗎?
所以第二集的結局變化性就少了令人驚豔的機會。

不過我喜歡劇情的過程,很幽默,很可愛。我喜歡配角的靴貓裝無辜的表情,喜歡預告片沒有戳破史瑞克因魔法轉變成帥哥這部分劇情,讓看電影的過程保留一些驚奇等。

真開心可以看了好幾部不錯的電影。真好^^

大掃除

幾個月前老公提議把我們凌亂的書房重新整理,鋪上地板,可以成為小型的視聽室。
難得老公自己提起要整理房間,還願意DIY自己來。我倒是挺樂觀其成的,因為先整理好以後可以當成妹妹的房間。
我發現老公的築巢本能都在我懷孕的時候發作,上次是三年前懷兒子的時候。
再上次就是我們結婚前幾個月,準備成立這個家的時候。

不過這次並不很順利,先是看上的地板一直沒有貨,等真的買回家後,才發現店員烏龍,把邊條的型號搞錯,所以一直都沒辦法開始施工。
等等等、拖拖拖,一直到上禮拜才開工。
老公先從沒有堆積雜物的一邊拼起,拼了幾天,終於也到了得開始整理房間,不然拼不下去的地方了。

端午節下午,趁公公把兒子帶出去玩,我開始大掃除的工作。
首先得把書房的電腦搬出來暫棲在餐桌上。這裡是唯一網路線、電源線都到得了地方。搬動粗活當然是老公的工作啦,我只負責指揮。
超過十年的電腦桌和印表機因為不能印也被我們丟棄了。
這台印表機其實挺耐用的,十幾年前花了七千五百元買的,一直都能使用,壞掉原因是因為被兒子塞進太多異物。沒有送修是現在印表機實在太便宜了,修理的錢可能高過買一台新的。

之後我就拿著紙箱,把堆在角落的東西一一過濾,開始「發狠」丟棄。
真的要發狠,不然什麼都丟不掉。
最先被丟棄的是大學的講義和筆記。經過了十幾年沒翻開過,即便未來還要念傳研所資料也過期了。更何況這十幾年做的事已經離開這個領域了。
丟棄前看了一眼,忍不住說,自己當年真的整理得挺好的:p
比較有疑義的是大學時的教科書,整套在架子上也挺好看的,當初都是花了爸媽不少錢買的。不過老實說,如果不考試了,留著只是佔位置。重點是即便現在要考傳研所,這些書到底會不會缺乏時效性啊?
接下來被丟棄的是過去十年工作中累積的一些文件和名片。名單整理得很多,不過經六七年以上沒用過的,這些人事早已不可考了吧。
基本上,所有的文件資料如果兩三年內都沒有翻找的需求的話,這輩子大概也沒有翻找的需要了。
丟了我的,看到老公的,順便一邊問他哪些要哪些不要,然後一邊丟棄。
我發現丟別人的東西比較容易些:p

花了一個下午,丟了兩大箱文件,不過看起來還有一堆可以丟。
話說回來,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可以丟啊?平常也留太多垃圾了吧。得繼續努力。
不過丟東西的感覺其實很不錯,覺得把所有的負擔都卸下了:p

雙子座

每到星期假日,才不過一個早上沒出門,兒子就在地上打滾哼哼叫說:怎麼不出門?
一副無聊的樣子。告訴他原因(可能是下雨,可能是車子被借走了,可能是天氣太熱…),他隔幾分鐘可以重複問一次為什麼不出門。

老公也差不多。隨時會有和朋友出遊的計畫——除非我提出要做什麼,不然他就理所當然排定和朋友出去的計畫。

是怎樣,雙子座的字典裡都沒有「居家」這個詞彙嗎?

該拿這兩個雙子座怎麼辦啊@@

價值

今天看到一則美食新聞,有關3999元牛肉飯的事。食材當然不是泛泛之輩,用的是高檔的松阪牛肉。
新聞最後的評論是,台灣人消費能力頗強之類的。不過措辭上,言下之意有影射浪費之嫌。
我覺得倒是還好,我自己可能不吃,但是消費可以促進經濟活絡倒也不是壞事。雖然不需要羨慕,但倒也不必說得這麼酸葡萄吧。

不過前提當然是消費的人要有足夠的「能力」。除了經濟能力,我覺得像這類的美食享受,真的要吃得出差別的人來吃。否則就流於附庸風雅。
之前看某一集的「康熙來了」時,節目中邀請來賓孫芸芸品酒,製作單位將三瓶紅酒標籤遮起來讓孫芸芸blind testing,三種酒的價格從上萬元到幾百元不等。孫芸芸品酒過後,很明確的知道哪一杯是上等美酒,哪一杯是大賣場等級的紅酒。
我覺得像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喝,因為真的喝得出差別。
像我就覺得自己缺乏這方面的品嚐能力,以法國紅酒來說,我自然知道A.O.C. 、Vin De Pays、Vin De Table的差異,但是拿掉了標籤,對我來說差異就不大。
我就是沒有資格喝名酒的人,就算真的有錢也沒有資格喝。

又想起我想到曾在緯來節目中,看到一個也是類似blind testing的單元,就是找來百人試吃,猜看看兩種一樣的產品,哪一樣是貴的,哪一樣是廉價的。這百人有專家有一般人。
這項被百人評鑑的食物,在這項測試中,即便專家也有一半以上猜錯他的價值,一般人答案錯誤的比例更大。

我覺得真的是挺諷刺的。如果所謂的美食並沒有被取得認同,包括多數認同以及專家認同,那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只能說,「價格」和「價值」太不對等吧。

頁次: Prev 1 2 3 ... 62 63 64 65 66 ... 84 85 86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