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兒子到棒球練習場,看到了昔日的偶像:

棒球先生李居明

微笑喬治趙士強
我知道李居明一直在這裡擔任駐場教練,之前來練習場時,已經見過一兩次面。這一次意外看到趙士強,剛好相機在手邊,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拍了再說。
*****
提到偶像,我的青春期一直沒有什麼特定的明星偶像。當同學在談論小虎隊、王傑時,我彷彿都無動於衷(這樣一講,會不會不小心暴露我的年齡很大了啊:p)
但是對於棒球卻情有獨鍾,我會在三更半夜起床幫中華隊加油的。
李居明、江泰權、林易增、趙士強、郭泰源、黃平洋這一批的都是我的偶像,從成棒就開始支持。
反倒是後來在職棒時代很搶手的如陳義信等人,我對他們的印象不會很深。
我熱愛棒球的事家人都知道,我有一個職棒二年味全隊全隊球員的親筆簽名球,就是表哥運用關係拿到,送我當考上大學禮物的。
我的大學室友們更是感人。我當時很迷江泰權,我的室友們都知道,一年生日,他們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給江泰權,還準備了一張卡片給江泰權,希望他親筆寫卡片祝我生日快樂。可以想像我收到卡片是多麼感動,不在於江泰權真把卡片寄來了,而是對於室友那一份心意,打從心底感謝著。
對棒球的支持和熱衷,我一直支持到職棒分成兩個聯盟為止。
賭博事件還把江泰權牽涉進去,從此球壇上銷聲匿跡。
後來一方面因為大學畢業了,另一方面也覺得太亂了,總之,對棒球的熱愛慢慢些褪。現在問我有哪些球員,我大概只說得名將級的幾位。和當年對於全隊球員戰績可以倒背如流的盛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看到往昔的偶像就在眼前,真的有點小小的感動。
雖然他們和我記憶中的身影已經有段差距,我自己也長了很多歲,
但是那樣的心情是感動的,因為這是屬於我的青春回憶。
Posted in 《
生活》 on 2004-07-19, 5:58 下午
with
286 Views |
No Comments
整理書房的時候找著已經泛黃的「小太陽」。
已經完全不記得是什麼時候看過了的。對於書中情節,重看之前印象不深,但是邊看彷彿對某些單元中的情節尚有些許的印象。
回想應該是國中時的讀物吧,當年應該是在國文課文中認識子敏的,進而才會購買「小太陽」當課外讀物。
序裡寫著當年有好多人閱讀後,希望子敏就是他們的爸爸。這個家儼然成為是一個模範家庭。
不太記得當年閱讀的心情,印象中彷彿只記得子敏是個好爸爸之類的。
子敏的文筆平穩而紮實,相較於後期同類型的親子關係之作品,如小野、劉鏞等人,顯得不花俏、不誇張、也不特別幽默有趣,但卻讓人讀來分外覺得舒服。
尤其在為人父母後重看又是另一番心情。
讀到和同一階段孩子的紀錄,像是「霸道的兩歲」和「小電視人」等篇幅中,讓我發出會心一笑。即便跨了世代(子敏的小孩可能年齡都比我們還大),小孩子的反應彷彿還是有共通性。
而「薄冰」等文中父母面對子女長大獨立時的心情,亦是跨越家庭和世代的與讀者相繫著。
難怪老公說,「小太陽」應該是我們這些媽媽寶寶網站的鼻祖,因為有太多的心情和出發點是一致的^_^
Posted in 《
閱讀》 on 2004-07-19, 5:37 下午
with
420 Views |
No Comments
突然想起幼稚園時候的一些事。
我家和我讀的幼稚園只隔著一條小小的馬路,也就是說,從我家走到學校大概只要半分鐘。
也因此,奶奶和園長因為是好鄰居,什麼都好商量。
於是呢,我對幼稚園生涯印象最深的,除了吃點心前要禱告(我讀基督教幼稚園)
就是我在幼稚園期間,每一次的校外教學,奶奶都跟著去喔。
真的是每一次喔,沒有其他的家長一起去,就只有我的奶奶跟去。
我不知道為什麼印象這麼深刻,總之,我只記得我一直被同學嘲笑:你奶奶又來了之類的。
即便過了這麼多年,我還記得那樣的感覺。
奶奶跟去,我就努力躲她。這中間我企圖以各種方式要奶奶不要陪我去,但是奶奶說這樣他才能照顧我。
而且老師也說很謝謝奶奶幫忙照顧小孩。
—這我就不知道是不是老師客套啦,還是真的覺得多一個幫手很好。
將心比心,我發誓以後我絕對不會在其他人都不參加的親子活動中跟著兒子女兒,或是沒經過兒子女兒同意就跟著他,以免讓兒子女兒的童年記憶染上不好的回憶:p
Posted in 《
過往》 on 2004-07-14, 4:52 下午
with
499 Views |
No Comments
前幾天看新聞提及基測是否需要考作文的事。
(基測、指考…老實說,我對於這些個名詞一點也不熟悉…應該就是我們以前的聯考吧)
大家擔心的點,在兩個部分:
考的話,評分的公平性待議
不考的話:這一代小孩的國文能力一直在退步中
我基本上覺得,考不考作文,和這兩個問題是兩件事。
當然,非選擇題的評分有著評審的好惡在左右,很難達到公平,不過基本上分數不至於太離譜。我覺得影響真的不大。
但對於考試是否就能提升小孩的國文能力,我也挺懷疑的。
凡事不列入考試,就沒有辦法提升能力了嗎?
真是這樣,我覺得教育也太悲哀了。
老實說,我對於這一代的作文真的不太敢恭維,尤其時網路上傳來傳去的那些文章。不過這也不太公平,因為都是太經典到成為笑話,才會被傳閱吧。
不過我覺得我不太能容忍看文章中夾雜著太多「注音文」,像是:「我ㄉㄇㄇ說」、「ㄋㄉ做業寫好ㄌㄇ」、「
你好ㄇ、做好ㄌ」….之類的。
這應該是上網聊天後的產物,不過我覺得出現在文章中,既突兀又難閱讀。
基本上我覺得,上網聊天和看電視才是造成國文造詣越來越低落的原因。
而不是考試考不考作文。
據報導,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表示,注音文是社會語言的一種,並無所謂的好壞。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注音文可能被下一個次文化符號所取代。
恩…我想…或許是我落伍了,我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習慣這一代新人類的新文化吧。
補充一下:
我不是很知道大家對於寫作文的想法。我自己從以前就很喜歡寫東西。
我總覺得提升國文造詣之類的講再多都無效
只要不斷的寫寫寫,即便寫不出曠世佳作,也不會寫出一堆文句狗屁不通的東西。
Posted in 《
隨寫》 on 2004-07-14, 4:46 下午
with
421 Views |
No Comments
看了這麼多天的新聞,很想寫點什麼,又不希望流於偏激。
看到柔腸寸斷的中橫,實在很難聯想這是我們上個月才去觀光度假的地方。
套句朋友的話說:我們都是共犯結構的一部份,如果不是我們愛吃好、愛去觀光,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
此時此刻,何忍單獨苛責開發開墾的人?
只覺得從新聞中,我看到太多的言論是從「台北看天下」,像是遷村和封山之類的。
這裡的居民經歷過地震颱風一次又一次的摧殘重建,他們為什麼不遷?如果真能有好日子過,他們為什麼會不過?
也有「以台灣看天下」的情況:怎麼單方面淨想著把人搬到中南美,有沒有想過,即便台灣的人願意去,人家中南美就願意要我們的人去移植「台灣經驗」嗎?
面對大自然的反撲,我支持回歸原點的處理方式。
該封山、該重建、該遷村、該移民的,為了長遠規劃,就執行吧,但是,配套措施相對得做好。
更希望能排除掉被政治模糊掉的焦點,也排除掉本位主義思考模式下做出的決策。
或許,這才是最難的地方吧。
Posted in 《
雜論》 on 2004-07-12, 12:58 下午
with
269 Views |
No Comments
在新店安康生態蝴蝶園拍的照片。不像其他來往穿梭的人都帶著「重裝備」,我們使用很業餘的技術和數位相機拍。不過蝴蝶很漂亮,真的隨便拍就就很美^_^
(奇怪,專業攝影的人怎麼都喜歡拍這些美美的蝴蝶和花啊^_^)

這是第二次去拍的。交配中的兩隻蝴蝶 沖繩小灰蝶擬態。
下面照片的蝴蝶名稱是比對今天在園裡買的蝴蝶年鑑寫的,希望沒有比對錯誤:p

不知道是什麼植物,覺得很美就拍了。

斑蝶科之淡紋青斑蝶

鳳蝶科之琉璃紋鳳蝶

沒展開翅膀,我實在看不出來他是誰…

看起來也像青斑蝶

飛翔中的樺斑蝶

圖鑑找不到照片…

應該是大白斑蝶吧

有點像青帶鳳蝶

粉蝶科的黃蝶

紅蜻蜓。看到紅蜻蜓忍不住想起那首國高中時候的小虎隊名曲:p

停在兒子樹枝上,被兒子釣到的蜻蜓。

鍬形蟲
PS寫這篇時發覺:即便按圖索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Posted in 《
旅遊》 on 2004-07-11, 11:44 下午
with
305 Views |
1 Comment
因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無意間發現有個有趣的狀況。就是:捐贈者、受贈者和中介團體間的微妙關係。
先把事情單純化。在預期的心裡中:
受贈者,當然是心懷感激。
捐贈者,既然名為捐贈,就是不求實質回報,但多少期待一些心理上的回報,像是獲得助人時的喜悅或是積德之類的。
現實中發生的情況,為了擔心發生捐贈者向受贈者變相索取回饋而產生變質的勒索捐贈,或是基於專業需要一個專責處理的單位,在許多捐贈的活動中,會出現一個客觀的中介團體,擔任捐贈和受贈者間的橋樑。受理捐贈和受贈的申請,讓整個贈與行為匿名,可以更安全、無營利。
這樣單位原先是好的,不過卻讓捐贈行為中的三者,因為立場不同,產生誤解和矛盾:
首先是這個中介團體,因為是非營利性質,在這個立場下,會自覺沒有義務替這個捐贈行為做超過自身專業以外的事。他確實沒有義務幫受贈者向捐贈者表示感激,甚至中間有一些執行較困難點,會希望回歸由捐贈和受贈兩方自行處理完畢。
因而中介團體或許專業,但顯得冷漠。
為此,捐贈者在這個捐贈行為中,會產生很大期待落差,原本滿腔熱情,覺得自己的捐贈本應該是做了善事,理性上對於沒有來自受贈者的感激這件事較容易理解和釋懷,但是卻對於自己還需要處理很多瑣事才能完成捐贈行為這一點,經常很難接受。
簡單說,要捐贈者不求回報(包括獲取金錢、可抵稅等實質回報,或是精神上滿足感皆然)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捐贈者還要不辭辛勞自己克服困難,
除非捐贈者對於「要捐贈」這行為有很強烈的信念支撐,不然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很容易賭氣就放棄捐贈。
大家的立場都沒錯,最後倒楣的是誰?
就是苦苦等候受贈的可憐人。
捐贈者和中介團體應該多從受贈者立場想想,多做一些「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那,或許問題就能解決。
原本這件事一直讓我有點困惑的。不過在釐清彼此立場後,反而覺得容易接受釋懷。
補充:
突然想到社會上對中介團體的期望很高,或許也是一種期待落差吧。
因為在這些捐贈行為中,捐贈者已經隱形了,所以大家把對捐贈者的感激和善意崇高的形象,轉嫁寄情於中介團體。
相對的也覺得中介團體也應該有崇高的行為。因此當中介團體沒有符合預期的表現時,會造成更大的失落。
我想有時候甚或這個中介團體的成員,對自己的定位,也會產生實際和期待上的落差吧。
還有,我沒有否定所有的中介團體和他們的努力。只是有感而發罷了:p
(這篇讀起來有點拗口吧,我不想寫得太清楚,看不懂就算了,別問了^_^)
Posted in 《
隨寫》 on 2004-07-9, 10:17 下午
with
368 Views |
No Comments
對於職場上的同事,長久以來,我都區分為同類和非同類:
同類,就是可以一起吃喝玩耍、志同道合的一群。平常五四三,即便離職了還是保持聯繫那種。
非同類,或許是對他行為不以為然,或許只是沒有交集,或許是立場敵對。不過鄉愿如我,大不了就保持相敬如賓的態度以對之。
即便是非同類,我也覺得不難相處,因為非同類通常也很識相。反正你不去找他,他也不會來找你,大家相安無事。
最令人傷腦筋的情況卻是,一個非同類,卻希望和你成為同類。
即便我擺明了跟你沒有那個交情,卻看不懂聽不懂。
從裝傻、冷漠、到口頭的拒絕,
在多番嘗試各種暗示而無效後,
牡羊座潛在的火爆性格會開始變得沒有耐心。
尖酸刻薄,有違氣質本性的言詞,經常就這樣脫口而出。
有時候覺得很厭倦這樣的自己。
為了很機車的人,把自己弄得也很機車,
到底是不是一件蠢事啊?!
Posted in 《
工作》 on 2004-07-9, 3:50 下午
with
382 Views |
No Comments
當生活茫茫亂亂之際,總不能免俗想起:如果XXX,或許會更好。
兩個人的時候,想著如果是一個人或許更自由。
三個人的時候,想著當初兩人生活其實很棒的。
現在四個人了,才想著三個人時,進可攻退可守的生活也不錯。
真的後悔過嗎?倒也沒有。
我當不成灑脫的單身貴族。
也當不成優雅的頂客族。
更是擔心獨生子會不會太無聊或被寵壞的媽媽。
於是,平凡如我,認命的過著生活,享受現況帶來的喜悅,沮喪時努力解決困擾。
或許,這就是我的生活。
Posted in 《
生活》 on 2004-07-8, 3:29 下午
with
389 Views |
No Comments
這個事件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
我不想參與評論學校處分有否太重之類的。
我有興趣的是這段話:
遛鳥俠說,現在太多人要幫他,還有同學要到台塑大樓前抗議,他都不知道該聽誰的。但他認為,同學的抗議行動並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爭取長庚大學的校園民主。(節錄至中國時報–頭版焦點新聞–930629)
這讓我覺得遛鳥俠的腦筋很清楚。
見過太多抗爭事件,當事人到頭來都是被利用的棋子。
發動抗爭或評論的人,目的其實不在這個事件,而在藉由該事件抒發己志,或是利用這些個案,擴大其重要性,做更多自己想達到的事。
許多抗爭者沒問過主角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只是依據自己的目的塑造活動的內容。
然後,主角莫名其妙的被推上前線。
成功的話,獲利最多的不是當事人。
出事的話,被犧牲的是當事人。
甚至當事人只想低調時,也沒有人聽進他的心聲。
該怎麼說呢?
或許,大家都各自沈迷在自己的目的吧。
Posted in 《
雜論》 on 2004-07-2, 5:35 下午
with
271 Views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