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夫妻生小孩的原因,是讓家庭完整。
在我們拖拖拉拉,結了婚幾年還不生小孩的時候,長輩都會委婉的提醒,不生小孩,家哪像一個家?
雖然我也生了小孩,但是,我生小孩從來沒想過是為了要讓家庭更「完整」,因為我們向來也不是很喜歡小孩的人。
在生了小孩之後,當長輩提到別人家的情況時,說出:「沒小孩的家,不像家」的話時,我和老公也都只是微笑但不表贊同。微笑是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無須反駁;不表贊同,是我們都認為沒有小孩的人,能有沒有小孩的生活方式,而我們覺得那樣也很好。
不過,雖然我們很能enjoy兩個人的生活。但是,似乎我才剛動到是不是應該生小孩的念頭時,但還沒有下定決心準備好,他就自己來了。
有時候,人生就這麼簡單,沒有太多選擇,能順順的走,有這樣的幸福。
養了小孩,我們夫妻都被迫放棄了很多自己的娛樂、原本的生活型態,還為了教育照護的事,起了幾番爭執。
但是,理性評估後,我不覺得那是種「犧牲」。我認為那是不一樣的生活型態。我們或許被迫放掉兩人生活裡的一些事,但相同的也得到了兩人生活永遠無法體會想像的一些樂趣。
不過,我覺得這或許要等到小孩能跟你有更多的互動時,才會體會這樣的感覺。
許多人喜歡讚揚父愛母愛,讚揚父母為子女的犧牲奉獻,認為這是天性。
但我其實一直覺得,母愛父愛並不是天性,是長時間相處培養的。
我覺得我開始真的很愛很愛兒子,是在他開始會笑、會玩之後。之前,我只喜歡他睡著的天使樣。因為他只要醒來,就是需索無度,只會哭鬧,搞得我心情很煩。而且,一直到三個月大,他還日夜顛倒,喜歡睡客廳沙發。
每天看著他,我都會想,生了小孩後的日子,怎麼和我想像中截然不同?我是不是生了他來自找苦吃?
我一直到兒子逗了會笑、會跟我們玩,會嘀咕嘀咕講著可愛的嬰兒話、做著貼心可愛的動作後,才越來越愛他。
有時候我懷疑,如果兒子是一個很難帶的小孩,成天只會尖叫哭鬧,我是不是也會一樣喜歡他?我會這樣懷疑,前提是基於我認為母愛並不是天性。不過,即便如此,長時間的相處,也是會培養出感情的。
不過,我們現在越來越盲目了,經常在誇獎兒子好棒好可愛。我記得有一次,我對老公說,如果,我們當初秉持不生小孩的前提,我們會不會失去了這些樂趣?
老公說,如果我們從來都沒生過小孩,我們也不會知道生小孩的樂趣。從來沒有得到過的,當然也不會知道失去什麼。
說的也是。
********
其實,我很不喜歡使用「犧牲」這個字,尤其在面對自己愛的人的時候。
我覺得一天到晚把自己的「犧牲」掛在嘴邊,對別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我為了這個家,犧牲了很多」
說了這句話是要人家回報嗎?
回報,當然包括實質的,或是單純想贏得無私高貴情操受人崇敬的那種榮耀感,或是,別人相對回饋的愛和感激。
「犧牲」很多時候是自己單方面的付出,有時候自己的犧牲,其實也沒有人要求過你需要這樣的犧牲。
所以接受你「犧牲」的人並不感激你的犧牲。然後你覺得他不識好歹、不懂感激。
若真要犧牲,就要自己enjoy自己的犧牲。不要寄望別人領不領情之類的。
話說回來,「犧牲」的過程真的是毫無所獲嗎?還是你只看到並強化自己想要別人知道的那一面?
比方說,我養小孩,我雖然放棄了很多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同樣帶給我很多的愉快,能說我為他犧牲嗎?他相對也給了我很多啊!
你一定可以想到你得到的。有得到,就不能說犧牲,只能說選擇的結果。
就像為了要上班,不能在白天時候四處遊蕩一樣,能說是為了工作犧牲自己生活嗎?不行,因為拿了份薪水。所以這就是選擇後的結果。
嗯,很像離提了。
不過,這樣邏輯,我只能用在自我期許上。我不把這樣的壓力加諸老公和兒子身上。
但是,千萬不能拿來期許別人。尤其是長輩,因為這一代的長輩,當初假設的前提,都是犧牲有回報(養兒防老),不管是不是實質。
而且,說實話,我不排斥當鄉愿的人,說人家想聽的話。比方說,說自己犧牲的人,只是希望人家說他好辛苦之類的,如果我覺得他真的很辛苦,那我會很樂意的附和的。因為那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對他來說可能是生活的全部動力。
只要是在我們能力範圍能做的到的事,何樂不為?
不說了,這下真的離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