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隨寫 Category

特權

有關權力使人腐化這一點,我想不需要我多說,長久以來播不完的新聞已經足夠印證這一點。

然對照自己身旁的情況,我個人對於「特權」只有一點小小的想法:
大家都痛恨特權的原因是:自己沒有特權可用。等自己有了用特權的身分地位和機會,幾乎沒有人會放棄的。
這是為什麼特權事件經年累月不斷上演的原因。
也是曾經是反對特權、打擊特權的人,為什麼在自己掌權之後同樣耍特權的原因。

從旁觀者的立場來看,我們經常會很訝異當事人腐化沉淪之快。
不過其實耍特權的人一開始不見得是立刻就是刻意要耍特權,都是從一些小小的好處開始:

有時候是一些很小界定不清的事:
–舉一些辦公室很小的例子來說:公司明訂9點上班,但是主管職不需要打卡,演變到最後主管就不再9點準時上班。
–請秘書幫忙買個早餐或是帶一下小孩之類的
這算是特權還是主管的福利?

有些特權因為就在那裡,不用自己都會覺得浪費了:
–廠商送來的贈品、試用品
–記者會資料袋裡夾著的現金或禮券

有些是只要舉手之勞或打電話就有了:
–機票火車票免排隊優先訂位
–罰單銷單

更多特權是旁人揣摩上意,自己送上門來的,不是自己去找的喔,既然來了當然不用白不用囉。

有些特權是週遭大家都用,你不用倒顯得刻意凸顯自己的清高和不盡人情,也會被同事排擠為非同類。
–很多警界的弊案都是這樣開始的。

比較惡質的是自己去要的特權:
–如各項回扣

耍特權的人通常都是這樣胃口慢慢被養大,嚐到甜頭後就越發不可收拾。

我基本上認為,特權是人性,換不換人,政黨輪不輪替都改不了的事實。
捨得持不用特權的人,通常是比較容易心生警惕,怕東窗事發的人,不見得是他不想用特權。
我當然痛恨有特權的人,所以我支持打弊案的人。因為有人打弊案表示更多人會心生警惕不敢隨便用特權。

不過其實我知道那是因為我自己沒有特權。說實話我真的沒把握知道在哪一天我在同樣的地位上,享有同樣的權力時,自己能不能秉持初衷,像沒有特權時一樣痛恨特權且絕對不動用特權:p

公親變事主

甲和乙因故起爭執,甲把委屈告訴兩人的朋友丙。丙站在甲那邊幫甲出氣去嗆乙。
沒多久甲和乙合好了,因為這此事,乙和丙結了樑子,丙也氣甲怎麼就這樣和乙合好,多少也覺得甲太沒有道義害他兩面不是人。

我的朋友,就是那個丙,昨天跑來跟我訴苦。

安慰一下朋友丙。之後對他說:你這是公親變事主,別人的事情聽聽就算了,安慰一下當事人就好,不要太入戲把自己當成當事人。

我以前也經常是丙這個角色,可能因為我不太會亂傳話,朋友喜歡找我傾訴。
我謹記在心的原則就是不可以太過投入,把別人的事情太當成自己的事義憤填膺去幫人出氣,不然等兩人合好時,這個公親通常就變成豬八戒。
年輕氣盛時總是喜歡仗義直言。等年紀大了才知道這叫強出頭。

回想一下我好像也是吃過多少次虧才學會這個道理。

不患寡而患不均

聽來的故事。

故事1:大抵是某人賺大錢有數億身價,爸媽、兄弟姊妹都受其惠各有一間以上的房子。包括爸爸的兄弟的兒子(堂兄弟),也有了房子。爸爸同時也慷慨的給了自己姐妹很多包括車子家電在內的貴重禮物。
但因為分的不平均,少拿的計較說他給XX更多,自己拿的那一點算什麼?

故事2:某地主家族,和建商合蓋後每房均分得屋子數戶。但是因為各房子女人數不一,使有些人分得兩三戶,有人僅得一戶而心生不滿。

**********

其實聽這些故事都有點小小的感慨。

想如我們這樣的白手起家,要拼20年才能付清貸款買下一屋。
能有房子可分已經要偷笑了,結果有了免費的不但不滿足,還計較誰的比較多比較大?
沒有房子有車有家電也很好啊,再不讓人免費請一頓我也覺得很好。

因為這都是多出來的,不是自己努力賺來的。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能拿到就應該感謝,而不是計較誰的禮物比較大。

想想,如果我在那樣的情境下是不是一樣的心態呢?
這或許是有錢人的家庭更常發生爭產的原因吧。大家都怕吃虧或少佔了點便宜?!

如果什麼都沒有,大家都靠自己賺或許大家反倒不會因為有所比較而心生不滿。

想想老祖宗講的話還真有道理:『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恩澤不能『平均』分配眾人(是雨露均沾不是恩澤廣被,不然拿得少的是會不高興的),或許什麼都不留反倒能做到『家和』的境地。

互補

不同場合裡從幾個不同的朋友口中聽到他們眼中的我的婚姻。

朋友甲:你老公脾氣好好,你又很有主見和理性,在家一定都是他聽你的。

朋友乙:老聽到你老公在加班、打球、泡溫泉?總覺得你付出好像比較多?他不夠體貼?

朋友丙:怎麼你連工作也要問你老公?聚會晚一點也要打電話回家。感覺你很依賴他ㄟ。

朋友丁:你騎機車來?怎麼不叫你老公載呢?女人不要太獨立,該讓男人表現的時候不要客氣。

….

只是想說,這就是婚姻生活的多元面貌吧,或獨立,或依賴,或吃虧,或佔便宜。
其實這些都是婚姻生活的一部份。

在婚姻的領域中,我不太相信一方絕對強勢另一方絕對弱勢的關係可以長久。一方老佔便宜另一方便宜的情況,佔人便宜的一時間好像贏了,但最終肯定是輸家。因為終究會輸掉夫妻間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彼此的感情。

我不是什麼婚姻專家,只是覺得,適時調整角色,或進或退,或在各自在乎的領域上互補,或許才是建立合諧關係的方式吧。

斷章取義

這是上禮拜的新聞了。
大抵是女明星A出面控訴記者騷擾他的兒子,聲淚俱下的開記者會請記者高抬貴手。
之後女明星B在blog說,她對女明星A的行為不以為然,之前她陪自己的兒子在公園玩耍,看到女明星A把小孩交給外傭,就在公園玩耍。她不相信女明星A真有那麼愛他的小孩。

我對女明星A及B向來的風格都不太欣賞,所以也沒什麼支持誰反對誰感覺。也許新聞的開端不在於小孩權益或仗義執言,而在於文人相輕、同行相忌。

不過對於女明星B在其blog提到的佐證女明星A不夠愛他的小孩的情節(讓小孩單獨和外傭相處),倒是覺得不以為然。
(註:這段是我的斷章取義,從媒體報導取來的資訊,真相我不清楚,真相大概只有當事人清楚。)
哪個上班族媽媽沒有讓小孩單獨與照顧者相處過?
那位上班族媽媽能一天24小時無時無刻把小孩帶在身邊?
抑或是女明星B覺得只有媽媽有權力帶小孩出門,沒有媽媽陪伴的情況下,小孩都不允許出門?
或只有自己能帶小孩出門,這樣就算比較愛小孩嗎?
更或是,明星的小孩最好的選擇是關在家裡?

倒也不想太過著墨於女明星B的論點上打轉,只覺得這是某種程度的斷章取義。
看到某個片段,就自己發揮想像力組裝好像很完整的情節。覺得自己參與了別人生活的全部,有權力評斷別人。

想想,大家的身邊多的是這種人吧。
明明不是當事人,卻以自己的角度解讀別人的生活,並妄下評論。

其實這是很傷人的行為。
如果自己身為當事人,或許不見得能比當事人能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斷章取義的大放厥詞,以正義使者自居,一方面對於現狀其實一點助益也沒有,另一方面其實也傷害了別人。
有弊無利的行為,何必為之?說了,只是徒造自己口業罷了。

績效

兒子向來喜歡上學,最近開始有點不開心,問他為什麼問不出結果來.
直接找老師,老師說,因為最近總部要來進行學生教學成效抽查,老師可能因此復習的比較勤快,一些遊戲類的課程都被挪用來複習,小孩因此也有壓力吧.她會注意小孩情緒的.

這樣講我能理解.
以前在學校時如果有教育局督學要來抽查或是教學觀摩會,學校也都是雞飛狗跳一陣子
小孩的表現好壞,關係著教學者的工作表現好壞.
而在職場上,這個就叫績效.這樣講上班族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吧,一年要評一到兩次,結果還會影響年終獎金

績效說穿了,就是將工作表現以量化評比
今年做了:N個案子,N百萬業績,達成那些KPI
好像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還算能接受的
不過,當績效的衡量結果是建立在〔人〕上,感覺好像就會比較不單純視之

除了老師的績效是建立在小孩上讓我有點覺得不盡合理外
警察為了拼業績,躲在暗處抓違規開罰單,抓家庭麻將或吃案
醫生為了業績建議開不必要的刀或其他醫療行為
傳統人情保險業務,不管這是不是客戶真實需求,一逕推銷不必要的保險規畫
童書教科書業務人員用半恐赫的口氣創造客戶需求(妳不買,小孩會輸在起跑點上…)
....

沒有嚴謹的想過,例子有的舉得不好
不過只要業績的計算牽扯到人時,感覺爭議就較大

不知道這些產業有沒有比較合理的業績計算方式
可以兼顧被當成考評目標者的權益呢?

李安得獎之後

不是要湊奧斯卡熱鬧啦。哈哈。我沒那個能力寫影評。
上午拔完牙兩顆智齒回家努力冰敷,無聊時看了一個談話性節目。

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來賓提到一句話:
李安得獎以後,大概又會有很多女人遭殃。
男人會以李安的老婆為要求,希望女人多給一點空間和資源。笨女人會以李安老婆為榜樣,無怨無悔供養著不工作的男人。
這段話倒是有點意思。

之前聽說過李安在家蟄伏七八年的故事,這段時間由老婆一手負擔家計,李安負擔家務。
說開了,只是把男主外女主內,換成女主外男主內罷了。

我不知道有其他人能接受老公不工作多久?我自己沒想過這個問題。也沒辦法回答如果我老公願意主內,我是不是願意承擔家計。休息幾個月可以,但是長久我可能也會抓狂。
其實我覺得不管休息多久,「態度」很重要。不工作負擔家計,自然要承擔家務,而且生活要有重心有目標。不工作又只是當老爺在家打電動看電視不做家事,真的就只是擺爛的混蛋。

其實想想多少人能有李安這般的才華?所以供養不上班男人的結果,最後養出不負責任的混蛋機會還是比較大吧。
好女人的確應該支持另一半的夢想,但是,千萬不要盲目。

緣分

約莫一年前開始,因為公司對網路管制嚴格,徹底改變了我上網的習慣。我的網友人數,好像從那個時點開始停止成長。只能趁一些閒暇時,逛原先的網友網站,不再開發新網友,即便人來我家留下網址,我也甚少能繼續造訪別人家。
最近,更因故甚少在電腦前,我連固定上網收信、看留言版、掛MSN的習慣都開始改變了。一天大概只有一個小時可以上網,連原來固定巡邏的網友網站數都銳減。幾乎只能逛最開始最有交情幾位老網友的網站。其他的網友網站只能挑著看。
時間只有這麼多,能維繫經營的也只有這麼多了。

大學畢業工作至今十餘年,有一些工作上的朋友持續聯絡,會聚餐、會出遊。但好像都是早期認識的居多。之後的同事,總是友善有餘,熱情不足。

總說朋友是老的好,不過我覺得到不見得越早認識就感情越好,中間總還是有一些人會深交,但大體來說,能也願意深交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但真要分析誰會成為長久經營且深交的朋友?好像也沒有特別標準。除了個性相仿,似乎還需要某種機緣,讓他們出現在妳生命中某個妳願意敞開胸懷的時間點,彼此才能成為莫逆之交。
其他一些朋友其實不見得不好,但是似乎出現的時間點不對,不是在彼此想深交朋友的時間出現,就這樣錯過去了。

想想,這或許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緣分」吧。誰能跟誰可以在一起當好朋友,或是真的是前世修一點福氣的。

深度

禮拜六和老同學聚會。閒聊間談到專欄作家或專業寫手的文字,不論主題是情愛或工作,好像已經很難打動我們了。

好長一陣子,我不轉寄文章給別人,也不太細看email轉寄來的文章。一開始因為工作忙,二來也有點膩。覺得這些文章看了好像搔不到癢處。看與不看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其實一直都沒有意會到這個現象。
那天同學的形容,讓我恍然大悟。同學提到經過十幾年的工作經歷,讓這些文章已經不能含括我們見識過或正在經歷的事。
如劉慵「我不是教你詐」這類的書,曾經會讓入社會不深的我們或有所得,但是以工作十幾年後再回頭看,卻已經不夠深入。(意思是這個年紀可能得改看官場現形記或20年目睹之怪現狀之類的書,研讀古人的智慧:p)
其他如情愛婚姻專家的文章也一樣。
想想也難苛責他們。專欄作家能有幾次戀愛的經驗?能經歷多少的工作領域?寫個幾篇或許有新意,寫多了也變不出太多新花樣,所以很難看得下去吧。

不過我發現有趣的是,從網路轉寄的文章中,偶有幾篇亮眼佳作能讓我深思許久。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些能打動我的,反倒都不是專業寫手的文章,而是無名的平凡人寫出來的文章。文字不夠洗鍊,充其量頂多只是通順,但是寫的是他生活的經驗及引發感觸,反倒比專欄作家專業寫手的文章更能打動我。

類似的情況,當天我們也談到活在象牙塔中的編劇,台劇也好、韓劇也罷,主角清一色都是大企業老闆,動不動都是幾百億的合併案。
因為編劇本身也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關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只能寫一些大家都沒經歷過不知道對錯的企業家生活,反倒寫不出平凡卻有深度的東西。
這是我喜歡日劇或日本漫畫的地方,可以一整套叢書寫著一個平凡的職業,很深入的瞭解這個行業的細節,我從將太的壽司認識了壽司,從夏子的酒瞭解日本清酒,從政治最前線瞭解日本政治。諸如此類看似平凡的職業,卻是編劇事前得做不少功課才能把專業穿插進故事中。

我想,或許應該說,能打動30幾歲女人的,是生活的深度,而不再是浪漫漂亮的文字修辭。
–>慘了!覺得那一塊專屬年輕女孩天真浪漫已經開始遠離我了…

過程

昨晚社區一位鄰居媽媽來找我。她女兒這幾天開始上小班。她記得看過兒子好像是同一家幼稚園的。雖然我平常不太參加社區的活動,鄰居大概只認識對門的兩家,不過這位媽媽之前倒是打過照面,見了面有點印象。
她先提到女兒上學幾天來的情況。說穿了也不特殊,有上幼稚園小孩的媽媽大概都遇過這樣的情況,就是:焦慮、不安、哭鬧。
她說覺得有點介意的地方,其實是學校老師不太在意的說:哪個小孩剛上學不哭?幾天就好了。覺得老師的立場似乎不該這樣說,好像少了一點同理心。

我懂她的意思。對老師來說,小孩剛上學哭鬧是常態,真的是幾天就好了。但是對於家長來說,小孩上學是家裡的一件大事。
之後我大概解釋我知道有關學校的一些事,還有提供一些可以怎麼幫小孩度過這一段時間,怎麼觀察到底適不適應這個學校,還是只是剛上學的不適應之類的建議,希望能對她有所幫助。

回家後我自己回想一年多前送兒子上學時一些過程。那時候也是這般的心情。但是在事後看來,好像也真的如學校老師說的:哪個小孩剛上學不哭?幾天就好了。

想到幾天前在網友家回覆過的,有陣子我很討厭人家用一些專有名詞。像是:產後憂鬱症、必要的過渡期之類的。好像不重視我心裡的想法,不聽我說的,只是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來打發我。 但是事情總會過去,事過境遷回頭看,好像事情也真的是照這樣走。
但是在當時,自己聽到那些勸說的話,卻總覺得有點刺耳。 

審視這些情況:
鄰居媽媽的擔心
–>不確定小孩哭是到底是這個學校不好,還是只是對新環境陌生?會不會到頭來這根本不是好學校,小孩白哭了這段時間?

假日媽媽朋友的憂慮
–>不確定小孩讓公婆帶,看起來是對大家都好的狀況,但會不會最後小孩跟自己不親?

自己的煩惱
–>在坐月子期間處處要長輩協助,但自己卻隱約害怕接受長輩協助越多,會不會也等於放棄自己對生活和小孩的主導權?

說穿了都是同樣的情況,都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焦慮著吧。

焦慮讓當事人在當時看不清楚、也難下判斷,但是在事過境遷後,或是在曾經經歷過類似經驗的人來說,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必經的過程。
想想,如果能知道未來的結果,過程中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真正難的地方在於,我們對於每一個選擇未來的結果其實都不清楚,所以過程中的問題才會不斷困擾著我們吧。

頁次: Prev 1 2 3 4 5 6 7 8 ... 11 12 13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