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舖子

家庭生活,育兒,遊記

Archive for the 隨寫 Category

意義

年逾35,湊在一起的七八個同學聚會中,交叉著兩個主題:「如何做到符合自己年齡的老練?」、「這個年齡該怎麼減肥或維持身材?」
這是兩個不同同學分頭提出來的困擾。
大家照往例,七嘴八舌無厘頭、帶著聚會時輕鬆的心情,熱烈的談論著,當然中間更包含著無數次天馬行空岔題式聊天(EX誰家的小孩最近怎樣了、沒喝咖啡醒不來誰要去偷帶咖啡、你跟你男朋友到底有沒有進展、下個月要去北京/上海出差、好久沒休假,誰要跟我去蘭嶼玩…)

卻沒想到最終兩個主題竟然可以同一個結論收尾:)
那就是「意義」。

先有結論的是後面那個話題。外型上的問題總是比較容易有答案。
減肥和維持身材及健康的方法大概大家眼睛閉著都可以提出一堆心得:有氧運動(跳了三年、每週至少8小時有氧的同學分享他的心得)、鐵人三項(分別有喜歡騎腳踏車、游泳和慢跑的支持者跳出來分享心得)、保健食療(年紀最大的大哥拿出一整盒的保健藥品,總綜合維他命、B群…,大家才頓悟真的年紀大了,哈哈)

至於「意義」這個結論是最後被某位同學拋出來的,他問著發問的同學說:你要減五公斤的意義在那邊?少了那幾公斤後你人生會有什麼改變?

當然。答案在每個人心裡。有人為了健康、有人為了美麗,有人為了賺錢,有些工作有外型的限制。有人為了其他因素。
什麼原因都行。只要自己知道意義在那邊就好。

至於第一個問題提出的是一個個性向來比較柔弱溫和的同學,他覺得年齡小的同事工作上都比他老練。
他想跟大家請問如何做到符合自己年齡的老練?
這真的就千頭萬緒講不清楚。因為工作的風格大家都不一樣,牽涉到每個人的個性和選擇的處理方式。

不過另一位同學說: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方式給你參考。但是那些你都做不到。因為那就是你的個性。
更一針見血的問:你喜歡你自己的個性嗎?
中間一大串的討論。
最後請出來的是剛得到另一個問題的結論:你覺得「老練」對你來說很重要嗎?對你的工作很重要嗎?對你有意義嗎?

人家都老練不見得代表你也需要老練。
就像人家都在瘦身也不代表你就要跟著瘦身。

你把自己行事風格改變成很老練的意義在那邊?有意義就想辦法修正。沒有意義的話又何必硬要改變呢?

同樣的,這又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解答在每個人心裡。

至於自己認為的「意義」在別人眼中有沒有價值?
who cares?
都這個年齡了。還在乎別人的想法?

套句同學席中說的,我們都快是一腳踏進棺材的人了,人生如果70歲,35歲已經過半了。
還需要那麼在乎別人的想法嗎?

掃興

總覺得進入婚姻後的女人,最終命運總不免走上了一個專門掃人興的工作。

小孩電視正入迷時,大喊該睡覺了準備關電視。
吃東西的時候提醒不要吃太多不然會變胖。
在外面玩得正開心時喊著該回家了。
想跟朋友出去哪邊玩的時候說危險不能去。
…..

當媽媽會這樣掃人興,當老婆也一樣掃人興。

繼續閱讀

減刑與再犯

昨天下班途經三總汀洲院區,五六輛SNG車排排站。我心想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哪位大官生病住院了嗎?
回家後看新聞看到這則「減刑犯抓狂 打死台大副教授」。心中一嘆。又是無辜人枉死的新聞。

本週最熱門的新聞應屬全國減刑這件事。
這當中當然包括很多政治因素造成的多方角力拉鋸。不過除了包含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為反對而反對的人。有更多是基於恐慌,社會已經夠亂了,忽然間放出這麼一大批刑期未滿的更生人,對社會造成的不安全感可想而知。

其實一再報導這樣的新聞,對於那些沒有再犯的更生人確實不公平,因為他必須去背負少數再犯者造成的錯誤。而因少數個案減刑後再犯而去放大檢視整個政策,勢必未來減刑門檻將再度提高,對其他受刑人來說未必公平。

我更好奇的部分是,這樣的政策到底是誰提出來的?基於什麼理由?我當然知道檯面上是誰頒布的,不過政策的制定應該不會是某一個人突發奇想的提出就執行吧?總該有整體評估的過程。
在過程中是基於什麼理由支持這個政策的執行?
當然泛政治化的說,大家可以歸於簡單一句:為了拼選舉。
但如果是這個理由卻讓我更不解,因為目前大眾最大的疑慮是社會治安不佳,放出一批的刑期未滿的受刑人,這樣的大放送真的能增加選票嗎?
我想應該不會是想要爭取受刑人和家屬的選票吧。相對於社會大眾,受刑人和其家屬數量上應該在少數。
所以整個政策的背後到底想塑造什麼成果?親民愛民的形象或是其他更高深的目的呢?

=======
上面是早上寫的。

下午看到這段新聞
拿出統計數據,指出減刑出獄的再犯率大概是16%到19%,一般服滿刑期或經過假釋出獄的再犯率,則高達4成,幾乎是減刑出獄的兩倍。(y!新聞)

當然很多人引述抨擊的論點是時空背景不同,不過更多的問題在於很多統計背後的意義被蓄意隱瞞。擷取的母體數不同。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為某個政策辯駁提出反證的同時,其實也打了自己旗下另外數個單位的巴掌:
因為如果這個為了理論是成立的,那第一個應該被檢討的是刑法,如果關越久再犯率越高的話,那表示目前刑法中的罰則都過長,全部刑期都減半。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數據證明減刑再犯率遠低於正常出獄再犯率這個是事實,那麼表示目前監所矯治機構全部都該廢止,目前矯正教育通通失敗了,因為關越久再犯率越高的話那又何必要關受刑人呢?

===========
我不想針對政策是不是正確的來討論。我覺得立場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但依我一個很平凡的社會大眾身分,我當然不贊成減刑,因為我覺得那不符合犯錯就該受逞罰的社會正義。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崇尚「以德報怨」,不過我個人的想法很單純,跟孔老夫子幾千年前提到的道理一樣,「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我也沒有傾向亂世用重典,那對受刑人來說也不公平。只是如果他的錯該得到的逞罰是這樣麼多,就應該這麼多,而不是任意因為外在的因素去加重或減輕,我只是在想,或許還是孔老夫子的那句話「以直報怨」更能符合正義原則。

女人啊,女人

無關也不想討論政治。

看到她對著包圍著的媒體發飆,咒罵著長輩。堅毅的眼神配著一連串歇斯底里的話語。
同情不由自主的升起。我嘆了口氣說:唉,女人啊。全台灣大概只有她相信她的老公在這件事情上完全無辜,全然被長輩拖累。

同事說:你覺得他真的相信她老公是無辜的?
我說:我相信她真的這麼認為。她必須催眠自己相信這是個事實。

=======

我相信的原因是,每當事情發生,其實選項只有兩個:選擇維繫這段關係,就必須選擇催眠自己相信他說的每句話,然後最好能再找個代罪羔羊轉移自己的情緒,把事情合理化。不然,就只能選擇終止關係。
所以以往看到許多男性公眾人物的緋聞案,另一半總是跳出來一起開記者會說「我相信他」。然後怪罪大環境、怪罪旁人帶壞他。事情就能告一段落

讓事情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與其說在說服別人,其實更在於說服自己。不催眠自己相信,這段關係真的會走不下去。

傻嗎?旁人看起來都是這樣的結論,但是真的傻嗎?能選擇催眠自己相信的人,我覺得才是真的聰明。
要維繫原有關係但又不能相信他,那真的太痛苦了。
如果選擇留下,我覺得選擇遺忘和健忘會是最佳的良方。

單身公害

兩個朋友幾乎同時(但當然是分開)跟我提到這個話題。

一個是事業小有成就、超有自信的35歲未婚女性朋友。
她說: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我是有機可乘的呢?一堆已婚中年男子跟我暗示想進一步。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未婚熟女就該是不挑即使是已婚男人,只要來示好我就該跟他有進一步關係?逾齡未婚的熟女為什麼總要被認為是最佳的外遇對象?我一點也不想成為大家口中的單身公害!

另一個是大老婆俱樂部的成員。她說:這些單身公害老愛用各種名目纏著男人、對男人示好…單身熟女?講得好聽,就是單身公害…

兩個朋友抱怨後都問我的想法。
我只能說,我基本上認為,單身無害,有害的不是單身,而是男人蠢動的心。我不是單身很久了,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標籤基本上是一種歧視。我不太喜歡這種扣帽子貼標籤的說法。

結算的時機

這一篇其實是大雜燴,把聽到的故事通通串起來說 (本文都是化名)

<故事一>
Ann結婚八九年時曾說,他很想大聲嘲笑他夫家姐姐(大姑),因為Ann跟老公結婚時因為兩人都剛工作不久所以凡事很省。大姑曾嘲笑說她們太省什麼都買不起之類的。幾年後大姑因為卡債纏身很落魄,反觀ann夫妻因為省吃儉用累積了一筆財富,那時他跟我說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她的大姑來借錢週轉,他很得意大姑終於落到有這一天,當然也酸了大姑兩句。
不過三四年後大姑又賺了錢,又開始過闊綽生活,當然當初的樑子也結下了,大姑自然又回到當初看不起她們夫妻的那個態度。

<故事二>
這故事的時間就比較很長。A太太跟B太太是妯娌。A太太的小孩比較會唸書,一路以來都贏過B太太的小孩。A太太在家族間的得意不在話下。
不過B太太的小孩考運比較好,正取第一名考上很好的研究所。A太太的小孩也考上研究所,不過是排名較差的研究所,並且是候補進去的。B太太開始春風得意,逢人就講兒子是榜首,A太太的兒子只是候補。
當這兩個孩子研究所畢業十來年後,A太太的兒子進一等的企業、接著投資創業,賺得錢以千萬計算。B太太的小孩也進了一等一的企業,年薪有百餘萬,不過當然跟A太太的小孩比較起來差一大截。A太太得意的說賺錢多比學校好壞較實際。
接著又過了幾年,A太太的小孩因為投資失利,人消聲匿跡了好一陣子….

========
其實還有故事四五六,不過有點懶得詳述了。

基本上這幾個故事給我的心得是:

風水輪流轉,要跟人家比較,甚至想跟對方嗆聲的話,結算成就的時間點不要太早,現況不代表未來。未來的路還很長變化很大。
得意時候不要忘形,多給別人留點餘地,省得落魄時被人酸回來。

35歲以前要做的事

(重貼,測試引用功能)

==== 在別人家看到的,不過我已經超過35歲囉!

所以這對我來說不是未來的計畫,而算是過去的一些事情的總檢討吧。

========

一、每年至少出國旅遊一次

忘記這是幾歲的時候下的決定了。

學生時代跟爸媽姊妹出國旅遊不算,因為那不是我自己賺的錢,地點也不是我自己能選擇。

我自己第一次花自己的錢出國是1997年3月跟三個朋友一起去義大利。

我是95年6月大學畢業開始工作,1997年3月在兩個工作的空檔和到現在還是很好朋友的朋友一起去一趟義大利10天。還記得是信用卡分六期付了旅費,不過當時是有定期存款只是捨不得解掉,才會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去玩。

1997年底去了馬爾地夫、1998年底去巴黎跨年到1999年初(度蜜月)、1999年11月京都大阪賞楓葉、2000年9月去希臘、2001年因懷孕生子暫停出國一年、2002年7月和老公帶週歲的兒子去香港、2003年和老公再帶兒子去東京、2004年因懷孕及剛生女兒所以暫停出國一次、2005年帶兩個小孩再去東京,2006年一家四口去峇里島,2007年一家四口去北海道。

其實算起來出國旅遊很花錢的,短短一兩個禮拜可以花掉一兩個月的薪水。不過這個願望是給自己的酬勞,因為每天辛苦的工作到底為了什麼?還不就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回饋長輩、養育子女、存退休金之外,總是要留一點給自己及時享樂之用,總不能老等年紀大了玩不動了才想出門旅遊吧。

二、30歲以前結婚生子

這個也忘記是幾歲下的決定了。我一直想著如果要結婚就要在30歲以前完成這些,不然乾脆不要結婚算了。

所以當年結婚,其實是我先提是不是確定要結婚?然後最後兩人經過討論後達成的共識

婚後也如願在30歲以前生了老大…不過當初只想生一個,老二是意外:p

有計畫當然也會有變化啦…

三、結交幾個知己,不因外在環境變遷而疏離

這是我很在意的事情,我也是很積極的聯繫這一小群人。

我們其實在大學期間感情就還算不錯,畢業後很怕因為距離而散掉的。我在剛畢業開始就很積極主動定期召開同學會聯繫這幾位同學

我們之間的同學會越來越有制度,大家會輪流當主辦人聯繫越來越忙的幾個同學們。目前我們這一小群同學一年大概至少會聚會6次左右吧。已經變成一個常態的聚會了。

之後因為網站的關係結識了一些好友,熟稔程度超過跟朝夕相處的同事,這個算是當初沒料到意外的收穫。

========

感覺起來我的願望不大,所以想完成的事情好像也不多。

我不是很物質取向的人,也沒有太大的事業心,所以對於賺多少錢、昇到多高的職位好像從來不是我規劃內的事項

某種程度來說,我應該是太好命了吧~ <–這是我朋友說的

過生活,過日子

聚會時,朋友因為工作型態因為工作只到下午一點,大家都好奇的問他下班後在做什麼?
朋友一派悠閒的說:沒做什麼,就過生活啊。做做自己想做的事,固定去運動像是皮拉提斯之類的。
朋友講得很輕鬆寫意,羨煞在一大群人。

因為大家太熟了,我忍不住和旁邊其他的朋友開玩笑的說:聽到沒,人家在過生活,凡夫俗子如我們都只在過日子。

朋友不懂的問有什麼差別,我們說差別大了。過日子表示努力把一天過完,一天過一天一歨一歨達成自己設定的一些世俗化的目標,像是把小孩養大、把房貸付完…
過生活聽起來愜意多了。

這中間有一大半玩笑的成分,卻也是事實。

朋友不是家境富裕貴婦級的人(如果是就沒有什麼好寫的了,討論先天的落差就沒有什麼大大的意義)。我相信在場的每個人如果要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都有能力,只是願不願意,或說敢不敢而已。

我就是不敢的那種人。
我覺得自己被自己設定的太多世俗目標給綁著放不開,要養大兩個小孩、要負責兩邊四老的養老生活費、有房貸、要存自己的退休養老金、要平常生活享樂的費用….
我有太多潛在的恐懼:今天夠用明天是不是夠用?哪天突然因為身體狀況、因為景氣問題倒下去無法繼續工作之後情況又會是怎樣?要多少退休才足夠負擔未來退休後的生活?

沒辦法挑戰這些恐懼,所以,我選擇了過日子而不是過生活。當然我也沒那麼悲情,很努力在過日子中找一些樂子,年度國外度假,上班偷閒之類的。

我相信選擇過生活的人有他自己開心的一面,當然也會有恐懼的一面,像是另一個朋友說的,當60歲的時候,已經沒有這樣半天工時的工作可以做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儲蓄支應退休後的生活?這是他另外得想好的課題。

我沒有抱怨,只是陳述某種事實。
因為我覺得這是生活型態的選擇,一定有利弊兩端。就像當初我選擇當上班媽媽每天晚上把小孩帶回家,而放棄當全職媽媽和假日媽媽,朋友選擇兼職、選擇創業一樣,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不論做了哪個選擇,都會有自己該面對的課題。既然做了選擇當然就要懂得認命。

其實過日子聽起來很糟但是也沒有那麼糟,至少我覺得生活挺充實有目標也挺好的。

曖昧不明是愛情最美好的階段

「曖昧不明是愛情最美好的階段」

這當然不是一句新的至理名言或新的體悟。
最接近一次聽到這句話,是昨天在youtube k著之前我有一集沒一集看著的偶像劇「花樣少年少女」時,劇中的校醫對著某個角色說的。
(wording不見得正確,不過意思大概是這樣)

再次聽到這句話,只能,會心一笑^_^

學生時代週遭淨是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情。當時無法體認這句話的意涵,總覺得愛情要坦承、要公開、最後當然要修成正果。

十幾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週遭朋友已婚生子,甚或離婚、或是不婚,也有無怨無悔當第三者的。

共同點有,生活重心已經從情情愛愛轉移到新的領域:工作、家庭、小孩…愛情不再是大家見面時必聊的話題。
另一個共同點是,對愛情的定義已經轉型。戀愛的進度加快、深度與熱度加倍。
像我們當年學生時代認識的那種戀情,可以緩慢的、溫吞的,可以耗三年五年緩慢前進的情況好像已不在存在。

熟男熟女的戀愛好像不時興曖昧不明,比較傾向單刀直入。

我想起我的一位多年未見面的朋友,一位典型的愛情落跑族。跟週遭同年齡朋友不一樣的地方,他喜歡的就是那種一開始曖昧不明的階段。跟他工作共事那個階段,最常聽到他「又」陷入戀愛中。不過一過了曖昧不明期,對方要進一步確認雙方的交往關係時,他就會開始躊躇,然後落跑退出。

他的眾多對象我只有一年後跟其中某一位在工作職場上又碰了面,簡單聊了幾句。對方只有說,他覺得自己當初好像被耍了一樣。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卻不知道為什麼。

我沒有回答。其實我問過我那位落跑朋友為什麼。他說的正是「曖昧不明是愛情最美好的階段」。他只要想到當真的成為男女朋友或是結婚,接下來只會開始看到雙方最糟的那一面,現實生活總是殘酷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當然沒有與他爭辯,只不過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和我的感情觀落差太大,就只能祝福他和他未來會遇上的伴侶。

回想,其實我肯定「曖昧不明是愛情最美好的階段」這句話。戀愛在那段期間總帶些微酸微甜。 只不過那應該只是人生眾多階段的一部分。該跨出去的時候終該跨出去的。

多年沒有那位朋友的消息了,不知道他是否已經走過這個關卡?還是停留在這個階段呢 ?

親情

話說前幾天和老公一起看日劇「主播台女王」時,有一集的內容是,男主角的好野人父親涉及不法,企圖將刑責推給兒子讓兒子承擔。在女主角多番動之以情之後,男主角的父親願意出面認罪讓男主角無罪開釋。
看到這邊,老公說:戲就是戲,太理想化了。竟然會講兩句就出來投案。

是啊。看目前新聞正在上演的王老先生逃亡戲碼,不正是只顧著自己帶著鉅款逃跑,留下七八名親生子女和一干親友等著被司法處置的寫實案例嗎?!

不過我其實不是很能理解,我說:感覺好奇怪,其實只要一個人承擔下來或許可以保子女過好日子。為什麼不做?

老公說:他都80歲來日無多了還管那麼多?
我說:我覺得就是因為來日無多了才應該自己出面。趙駙馬的案子中,不就是由生病的老爸爸自願出來頂罪嗎?
當然這不是直得推崇的案例,不過這屬於我比較能理解的「親情」的層面。父母願意為子女犧牲奉獻之類的。

老公說:也許這就是他們家的問題吧,根本沒有所謂的親情,親子關係也很淡薄吧。

沉思了一會兒。我想我老公是對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情份」。說真的,豪門間的親情錯綜複雜的程度真的讓平凡百姓的我們完全無法理解。親情的建立,對我們來說很自然,也許對他們來說比賺錢還難?!

頁次: Prev 1 2 3 4 5 6 7 8 ... 11 12 13 Next